第一百八十六章 为阿Q孔乙己润土祥林嫂鸣不平(1/4)


  阿Q这个人物总体上是可爱的,他本心并不坏,精神品格没有堕落到地主军阀买办走狗“吃人”的地步。他参与社会活动积极性非常高,可是由于自身的阶级觉悟还未见端倪和认知水平有限,他没有看清世道险恶的一面,所以杀身之祸将至,都没有察觉和警惕。
  当时的中国社会,普遍存在老百姓饥饿窘困的现象,无论是广大农村还是城镇,人们的生活都有一种朝不保夕。这样的话,人们谋得生计的路就非常狭窄,有个一技之长的人能混口饭吃就是能养活自己作为立足的表现。可是,教育被老封建新官僚垄断的旧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子女是没有钱入学的。又,军阀混战,殖民掠夺,有多少口粮可供劳动人民自己拥有?种种盘剥、层层剥削,老百姓所剩无几。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暂时还没有革命觉悟的阿Q又能做什么呢?
  被人欺负了,就去欺负小尼姑,获得心理平衡。阿Q被人欺负了多少次?很多次,而且把头往墙上碰。他欺负小尼姑,书上描写就一次,摸了一次头顶,这算不算性侵?
  结果人家顷刻就骂:“断子绝孙的阿Q!”
  阿Q反骂:“和尚摸的我摸不得?”
  这是阿Q为自己找台阶下,是一种消极的反抗,即受到强者欺凌,又靠欺负更弱者泄愤,于是两面都不喜欢他阿Q。
  阿Q也很沮丧,知道自己在人们心目中评价偏低,他也希望自己是个体面受尊重的人。可社会的大环境,是否让他看见有道德的人过上好日子了呢?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社会的大环境让他看到什么呢?因此,阿Q道德的沦丧就不是他个人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社会的大背景衬托出来的。试问,能够给中国造成影响力的大人物有多少爱国者?就当时而言。
  阅读《阿Q正传》,我看见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没有政治觉悟的他是如何挣扎的。
  阿Q需要一种慰藉,既然世上的好人要受不公正待遇,况且自己也难以做到“好人”的标准,那就希望别人比他更下流,这样他自己的道德水平相应的就“上层”了。有小偷到他家里,阿Q已经家徒四壁,他感慨:“小偷这是瞧得起我才来!”
  他遇到这种状况才感觉自己是受害者,是品德还可以的人。他的社会参与既是作为个人精神生活的需要,也是一个人生计的需要,他不仅需要存在感,更需要地位和荣誉来支撑作为一个男人的光环。这样的阿Q,有什么错?说他不对,我认为实在难为他了。
  社会的严酷让他不敢面对现实,一切美好的逻辑都是他自己一厢情愿,结果被无情的砍了头,成了不计其数的死在旧社会屠刀下的其中一个。
  阿Q是一位年纪轻轻的,本来可以作为一番的男子。大概当时的年轻人有三种出路,一种是去革命,一种是成为走狗,一种是活在煎熬中,很可能被人鱼肉。阿Q不自觉的成为第三条路中的牺牲品。不幸的命运使他生活在不幸的年代,消极的反抗正中剥削阶级的下怀,一颗无辜的头颅被“食肉者”砍下来了。
  与阿Q不同的是另外一名青年,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带有当时的知识分子特点,他就是孔乙己。
  孔乙己理论上来讲,应当是比阿Q更容易生存的,可事实并非如此,他同样艰难。

和这个屋里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