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八章 皇子同拜 口呼相父(1/4)


  为何众臣对诸葛亮被刘备晋封为相国一事,会感到如此震惊?
    这是因为,相国与丞相二者听起来似乎只有一字之差,但实际上却是两码事。
    按照太祖刘邦定下的大汉官制,真正的百官之首,不是三公,更非大将军,而正是相国。
    至于丞相,原本只是相国的副手而已。
    丞相虽说是在两汉,亦可替君王署理政务,但丞相本质上只是协助的角色。
    一般情况下,丞相的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的信任程度。
    但相国不同。
    一旦有人成为相国,那么就代表着大汉的政务,本来就应该由他主理——哪怕是帝王也不能随意染指!
    这一点从一个着名的历史事件中就可以看出——萧规曹随。
    汉惠帝刘盈想对政务做出一些修改,但却被相国曹参两句反问直接问走了。
    这并非是曹参不忠,而是曹参在合理使用他的权力。
    总三公九卿、治天下政事,礼绝百僚,万民避道,谓为相国!
    实际上来说,相国的存在,已然对皇权形成了制衡的效果。
    所以当年曹参死后,后世汉室君王都不再设相国一职,而是改设丞相。
    可无论是从地位,还是权力方面来讲,相国与丞相都不在一个层次上。
    正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众臣很容易就想到将来很可能发生的一幕。
    刘备是开国君主,他威望深重,诸葛亮是丞相或者相国,对他来说根本没区别。
    但刘禅不是呀。
    原本诸葛亮若还是丞相,那么就算诸葛亮成为刘禅的辅政大臣,每当诸葛亮要处理一件大的政务时,明面上都还要征询刘禅的同意。
    在刘禅正式下诏后,那件政务才能正式实施。
    可相国不用.....
    这样一来,将来太子刘禅继位后,恐怕很可能会是第二个汉惠帝。
    自己都能知道这一点,陛下怎么可能会不知道呢?
    最重要的是,曹贼篡汉的殷鉴未远,可在相信亲生儿子与相信诸葛亮之间,刘备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后者。
    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的确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古往今来,有哪位君主能做到这一点?
    就连诸葛亮也是一脸震惊的看向刘备,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想拒绝。
    可惜还未等诸葛亮开口,刘备就轻声说道:
    “天子一言,重若九鼎。
    孔明想让朕在天下人面前失言吗?”
    刘备的话语中带着无比伦比的坚定。
    而刘备都这么说了,诸葛亮又怎么还能拒绝呢。

和糜汉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