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五章 这才是第三把火(1/5)

.com中文域名一键直达
  如丧考妣。
  当朝中大臣们得知政事堂最终还是采纳张斐的建议,人人皆是如丧考妣,仿佛这天都已经塌了下来。。
  这第三把火到底还是让张斐给点上了。
  这都没有挡住?
  到底是为什么?
  而文彦博也在自我反省,事到如今,他突然觉得自己真是在瞎折腾,还弄得自己颜面尽失,可真是得不偿失啊!
  权力吗?
  可最终不还是政事堂来做决策吗。
  反倒是之前,如果张斐在殿上提出这些建议,那可能真是会影响到政事堂的权力。
  也可见其实权力一直是在他们自己手里。
  嫉妒吗?
  那也不可能,因为如果对象是张斐的话,早就已经过了嫉妒的时候,人家二十多岁,可就是一代宗师,而这恰恰是文人最为嫉妒的东西,至于说大庭长么,文彦博早就知晓,张斐迟早是要当大庭长的,这没啥可嫉妒的。
  党争吗?
  争个毛线。
  如张斐所言,京城一共两庭长,那赵抾还是保守派这边的,其余司法官员,也都是他们的好友,而王安石那边也没有说给予张斐太多支持,张斐就孤家寡人一个,就是想党争,也没这条件啊。
  那是因为这个建议不被他认可吗?
  可最终还是以张斐的建议为基础,制定了这个政策,如果真的完全不被他们认可,也是不可能妥协的。
  思来想去。
  文彦博渐渐想明白此事的本质。
  其实就是时代变了。
  以前如这种事,肯定就是双方不断地争论,因为以前的权力,是比较分散的,而且大家更愿意指出对方政策的问题,而不会轻易拿出自己的政策。
  因为这种事一旦出问题,责任可是不小。
  但现在可行不通了,这权力划分的非常清楚,你不解决那就是你的问题,没有完美的政策,所以政事堂必须得权衡利弊,而不是挑三拣四。而且节奏,明显在变快,有问题就得马上想办法解决,这更考验宰相的决策能力。
  而这恰恰是以前大宋最为欠缺的,大家还是非常习惯于那个慢节奏的政治生态。
  问题也就出在这里,他们不大愿意接受这个现实,甚至内心是非常抵触的,而不是在于政策的对与错。
  他们以前的治国方案,也不太适用于当下的制度,但他们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导致每件事,到他们手里,就变得很拧巴。
  而张斐的每个建议,其实是非常符合当下的制度,也因此触碰到他们内心中最为柔弱的部分。
  不是嫉妒,而是因为自尊心。
  就好比你非常擅长跳远,结果不是你跳不过别人,而是大家都更爱看跑步,大家也都改跑步。
  这内心肯定是非常失落,但根据人性,不会轻易妥协,肯定还希望证明,跳远更好看。
  然而,更令他们失落的还在后面,这刚刚完善户籍制度,最高皇庭就熙州一案给予了最终判决。
  认定熙州商人的这种行为,属于无罪。
  同时,最高皇庭还建议熙州官府只需广发通告,告知那些商人,西夏如今是严禁与熙州贸易,如果再去西夏贸易,其中是有非常大的风险,如果你一定要去,那你就得自己负责。
  若无特殊理由,不能禁止熙州商人前往西夏贸易。
  只能建议,不能禁止。
  政事堂瞎折腾半天,瞻前顾后,受尽屈辱,好不容易,才推出这政策,其目的还就是要限制此类行为。
  要不是吕大均他们说,边境非常混乱,他们也不会这么紧迫。
  结果你小子就只花了一夜,然后就给出一个与我们政策相反的判决。

和北宋大法官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