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长城脚下(1/2)


  运河上,比粮食先到的是大批的竹子。虽然制造燃烧弹的材料多种多样,最廉价的还是竹筒。
  朝廷可是下了五十万两的订单,国丈乐的直冒鼻涕泡。偏偏北方缺少粗大的竹子,只好差人去南方采买,顺着运河漂过来即可。
  工厂建在平谷县一处宽阔的峡谷里,隐蔽且利于封锁。
  太子朱慈烺,兵部尚书杨嗣昌,前敌副总指挥卢象升一行亲自视察,对于国丈的实干精神予以首肯。
  投石机用的燃烧弹,已经生产了几千枚。竹子到了,手持的燃烧弹可以大规模开工了。
  不远处的长寿山,山峦起伏跌宕,有的拔地而起,山峰陡峭;有的如经鬼斧神工,形状怪异。
  清晨,太子朱慈烺,兵部尚书杨嗣昌,礼部尚书林欲楫,前敌副总指挥卢象升、吴阿衡,总兵曹变蛟、吴国俊来到了长寿山南麓。
  五千名边关将士整齐肃立。
  由太子提议,皇帝御批,第一个大明英烈园即将在此奠基诞生。
  王无咎只是个伴读,他的建议被太子代表了。
  现场气氛庄严肃穆,号角阵阵,战鼓隆隆。
  威武雄壮的通讯营将士,暂时代替了仪仗兵。身披簇新的鸳鸯战袄,高举着大明日月战旗,迈着整齐的步伐进入会场。
  一旁的王无咎见了,感觉他们这一个月的肉没白吃,穿上战甲后,终于有了那么点儿意思。
  眼光敏锐的将士,却发现了这支队伍的不同。
  队列整齐的如同一人,尽管没上过战场,却隐隐带着一股铁血之风。
  此次奠基,与其说这是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大明英烈们的忌日,不如说是大明将士们的节日。
  在大明,第一次给了边关军户如此高的荣耀。
  将士们的亡灵,再也不用四处飘荡无人问津,终于有了归处。
  一行行热泪在边关将士的脸颊上流淌,一股股战意在人们的胸中升腾,一缕缕思念在亲人们的心中寄托。
  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五千名平时被誉为臭军汉的将士,万万没有想到皇帝会对他们如此挂怀,第一次有了军人的自豪感。
  仪式简洁而庄重,焚香,祷告,祭酒。鸣炮二十七响,代表大明二百七十余年的历史。
  之后,宣旨太监兼前敌指挥部监军高起潜宣读圣旨。
  跪拜之后,礼部尚书林欲楫代表皇帝朱由检朗读了祭文:
  维崇祯十一年七月十五,大明皇帝同边关将士,敬谨致祭于阵亡将士之灵曰:
  呜呼!
  蠢彼蛮夷,狼子野心,
  陷我东北,窥我中原。
  ……
  人生草草,大地茫茫,
  忠贞亮节,山高水长。
  呜呼将士,庶几来飨!
  洋洋洒洒一千多字,听得王无咎直迷糊,不知道是不是皇帝亲笔写的,好家伙,真能整词儿。
  作为司仪的高起潜,本来应该宣布仪式到此结束。
  没想到他瞥了一眼太子,不知道是为了拍马屁,还是冒坏水,开口道:“下面,请太子训示!”
  朱慈烺都蒙了,没准备啊。这要是说不好,自己丢人是小,万一丢了老爹的脸面,罪过可就大了。
  他狠狠地瞪了一眼高起潜,准备向前迈步,感觉有人向他手里塞了张字条,看了之后,冲着王无咎呲呲牙,你比我爹还能忽悠。
  今天的朱慈烺,没有穿太子冕服,而是一身的大红战袍。跟着通讯营训练了一个月,身上多了军人的风采。

和我把太子带偏了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