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1/2)


  且说这长沙府自古以来客货航运频繁,杜甫客居长沙小西门沿岸旧驿楼时,亦留下了经典诗句“茅斋定王城郭门,药物楚老渔商市,市北肩與每联袂,郭南抱瓮亦隐几。”便是描述了当年湘江码头一带形成的药市、渔市之繁忙景象。
  自乾隆十一年起,湘江码头就是长沙府最大的稻谷及木材集散地,上游的苦力工人先是将山中溜下来的大原木滚到江里,用竹绳和大铁钉将三层大原木捆成一个木排,然后将十几个大排连成一串,并且在其中的一个木排上放上一些生活必需品,搭上一个小帐篷,排工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就生活在木排上,负责把这一长串的木料运送到至湘江码头的接货工人手上。码头后众多木排及竹排又全靠搬运苦力们拆卸后肩挑手扛抬上岸,故此养活了大批以此放排为生的底层人士。
  又因放排的工作十分艰辛,上游江中的水道里水流湍急而且礁石遍布,排工的水性要求极高且不说,无论早晚都不得休息。因为一个不当心,连排带人整个撞在礁石上,就是粉身碎骨。几天下来,紧绷着的神经和大量消耗掉的体力,都足以让这些苦力们形容憔悴。可即便如此,放排的队伍十支里面总要有那么三四支覆灭在湍急的江水中。古往今来,这些放排的汉子能够得到善终的,少之又少,因此这群人便抱团相互取暖,也兴起了组织便是“排教”
  排教的始祖,是唐朝时的法师陈四龙。传说他祖籍湘阴,法术自成一家,为人行侠仗义,因为有感于排工们生活的艰辛困苦、朝不保夕,从而发下宏愿,在有生之年治理洞庭水路,清除礁石、斩杀水怪,并且教导排工们在用竹篾黄藤绑着原木的木排上摆上大鼓、按上橹,在放排时打鼓助威以去邪祟,并且用橹来引导方向,久之,自成一派。
  排教之中不设教主,而是由排头来管理一切。所谓排头,便是在竹排上击鼓施法之人,因为放排的生活朝不保夕,从而养成了排工们好凶斗狠的性格和对排头近乎盲目的信仰。这样的特色让排教具备了非常强大的凝聚力,而排教上千年的源远流长也让这些排头之中真正是高手如云、藏龙卧虎,几乎囊括了中华大地上所有法师流派的道统。
  排教的法原本师承茅山,也结合很多梅山法。后又博众家之长,对于符箓、水决、治病、镇邪、因果消除、安宅、保佑平安等方面都有精到之处。
  如看到有人投河自尽,随手扯根茅草丢进水中,便会引得轻生者回心转意。江河中沉尸不知何处者,起水泼到水中,其尸自浮。有人客死他乡则能令其奔尸回家,俗称赶尸。如行排遇到恶风险浪,手放平安诀,自然就会风平浪静。需要检查木排时,排客师手提灯笼,起一个破障水,入水修排鞋子不湿。
  排教行法主要用符咒和水,“以道之精墨,布之简墨,会物之精墨,可以却邪伪,辅正真,召会群灵,制御生死,保持劫运,安镇五方”。
  如有人问事,随手起一碗净水,左手三指端碗,右手持三根香,口中请神,念咒语,步罡踏斗,用三根燃香水中画符,碗中现出图画,判断出因果,孽缘,风水,疾病等。
  马福益接到刘揆一密令后,迅疾带上冯乃古等几名亲信赶到了湘江码头旁边的钟馗庙,约见排头陈长生。
  这钟馗庙建在湘江码头旁边,坐东朝西望江而居,乃排头陈长生之核心坛口,亦是潭州排教总坛之所在。
  门口一副对联气势恢宏,上联为“茅山启教,派演湖湘,一碗水中藏日月。”下联写“簰驾四海,道显十方,五尺坛上显乾坤。”横批“威灵妙化天尊”

和太平诀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