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天启十五年(1/3)


  天启十五年(1133年)二月初八。
  时间一晃五年过去,李纲、林冲、张叔夜的第一个任期结束,五年来的成效显著。
  这五年来,国内人口已经增长到一亿两千万,向边疆移民数量达到八百余万。
  这五年里,大理已经臣服、东南数国被攻灭。北庭都护府向伏尔加河扩展,并在梁赞平原建立大本营。铁路正向那里延伸。
  吴用、公孙胜、宗泽、林灵素等人领导的三十三天布道活动同样进展顺利。
  “公平、公正、牺牲、统一、和平、守护”的天道思想向外扩展。
  这五年,晁盖经常进行全国巡游,不铺张、不讲排场,快马飞驰,逐县奔走。
  如今的晁盖帝王之证已经达到9级,每年可以让中原和都护府百姓的亲和度强制提升9点。所以全国人口超过六成是晁盖的天命源。
  再加上光环覆盖半径达到27千米,只要巡游到一个县城,晁盖光环一开,几乎立刻便能覆盖一县的百姓。在吸纳天命值的同时,也对一些激起民愤的事件进行果断处理。在民间留下了许多微服私访的传说。
  五年下来,晁盖巡游了全国1500多个县中的800个,天命值达到了3000万点/月。
  之所以维持在3000万点这个数值,并非全国只有这些人符合条件,而是晁盖不可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吸纳天命值上,而且天命值还会因为百姓死亡等原因减少,这如同于一个池子同时有放水管和出水管一般。
  所以,晁盖便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寻找一个比较平衡的数字,将其维持在这个水平上,保持其上下浮动,动态平衡。一旦超过3000万,就可以稍歇歇。一旦低于3000万,自己再继续巡游,探访民情。
  这3000万点看似很多,但也只能修建双向铁路1500里,如果是四轨铁路,那就只能修750里。也不过堪堪满足了每年修建万里铁路的需求而已。
  但对于目前的华夏帝国来说,已经足够了。毕竟国家基础建设,晁盖可以开一个头,但整体发展还是需要整个行业出力,不能总让他来补贴。
  而且这几年,晁盖又开始在自己八百里梁山泊内按照《世界堪舆图》,以梁山主岛和众多支脉为中心,填土造陆,参考后世迪拜的世界岛计划,建造一个被水域环绕的等比例缩小世界模型。
  这个点子,最早源于历史上康熙建设的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山庄初期是多尔衮避暑之地。后来康熙南征北战建立了庞大的大清帝国,便让工匠借助承德的自然和野趣风景,形成了东南湖区、西北山区和东北草原的布局,共同构成了华夏版图的缩影。
  康熙也一直希望培养皇子们的世界观,要求他们每年必须去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活动。可惜后代们只记住了木兰围猎,忘了看这个世界。
  晁盖根据工程院设计的图纸,再参考各地地形特征,每年花费八千多万点财富,兑换沙、石、泥土,历时数年在梁山泊内构筑起了世界岛雏形。并安排居民上去种植树木、开垦田地、种植特色植被。
  还准备在世界岛的相应位置,为各位实地封爵的侯爵、公爵、王爵们建造自己家族城堡。风格可以多样化,可以是中式庭院、和氏天守、欧式城堡、波斯古堡、罗马建筑、南亚府邸等等。

和天命水浒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