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房子 4(1/1)


  于是新房子的计划就被提上日程。砖头都是用船从中沟里运过来的。周边的邻居都会过来帮忙上砖头。一群人从船上一直排到砖头堆放点,每次五块砖头,用夹子一夹,提起来,夹子一松,放到第二个人手里,然后一个传一个。
  码砖头是很讲究的,五块一码,采用丁字形码放方式,码放一堆后还需要在头上放一个标记,分别代表五百砖、一千砖。
  这个时候我又是快乐的,因为有糖吃。水果糖,那种一张简单糖纸,上面印着双喜。这种水果糖,香精味特别浓,但是小孩子哪管那么多,只要是甜的,都是好吃的。
  于是晚上,我看着长龙在上砖头,嘴巴甜甜的。没过几天,东边间隔几户的邻居又上砖头,糖是一直有得吃的。
  很快,砌房子又开始了。因为预算不够,就只能砌两间住房,用的“斗子墙”(空心的)砌法;厨房也有了,不过用的“单薄砖”(单层横向),厨房还砌的特别矮,而且用的是东拼西凑的砖头。原来土坯房的那个门被用到了厨房。厨房和住房还共用了一面墙,也是为了充分节约材料。厨房又比住房矮很多。这个就让我想到了当初土坯房子和鸡圈的关系,就和现在很像。
  砌墙印象已经不深了,但是那个屋顶用的“材子”(用作屋面板作用,支撑瓦片)记忆深刻。师傅抓一把芦苇,大约胳膊粗,用塑料绳一节节扎起来,扎好的部分有点像莲藕,然后不断添加芦苇,越扎越长。扎的师傅,穿着围裙,绳子得借助脚的力量,不然扎不紧。
  铺装屋面我也记得,那个“行条”(梁)用的是水杉木,用清漆刷好。上梁是农村砌房子最重要的环节,当“行条”被安装了,意味着房子快完工了,得放鞭炮,丢粽子。于是一群小伙伴就会去抢粽子。
  抢粽子又成了童年一个快乐的记忆,虽然就是白米裹的,不加料,但是自己动手抢来的总是那么香甜。
  厨房的“行条”用的是土坯上剩下的木料,简单搭上就好。
  两间大瓦房有了,是红色的,红色的墙,红色的瓦。厨房主格调是青砖的,即使再不协调,也是那个时代,爸爸妈妈能提供最好的港湾。
  “掏蜜蜂”还在继续,因为猪圈和茅坑还是土坯的,一直到我长大了,可以自己掏蜜蜂了,并且掏了很多年。
  然后乍暖还寒的季节,金黄色的菜花开满了屋子前后。我脱掉了棉袄,奔跑着,抓着白蛾。累了,掏一会儿蜜蜂。偶尔,扯两根菜头,扔到猪圈里,听着小猪哼哼,然后和它来个对视。
  

和瓢城往事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