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家庭变化(1/2)


  五十年代,大家庭解体,我们兄弟姐妹都先后成家立业。
  父亲在1949年上海解放后,因我和妹妹弟弟投考华东军事政治大学,参军入伍,成为光荣军属,政府给他介绍了工作。
  1952年,在全国革命高潮影响下,父亲不顾年老体衰与三哥一起参加到XJ支边。
  父亲和三哥到XJ后,被分配到天山北路的SY县中国人民银行去工作。那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生活习惯与上海差别很大,他们感到很不适应,去了以后经常生病,曾写信告诉我。我当时还是不断鼓励他们,坚持下去。
  三哥在去XJ的路上,认识了同去的女同事黄丽娴,两人一路互相照顾,发展成恋爱关系,也得到父亲同意。1952年,三哥已经29岁,到XJ不久就结了婚。不久,三嫂怀孕后,身体不适,加上当地卫生条件很差,就要求回上海生孩子。于是,他们在XJ待了一多年后,就在1953年底,三哥三嫂和父亲一起回上海。1954年,三嫂生了双胞胎儿子。1959年,又生了小儿子。后来,三哥在上海工具厂工作,一直到退休。三嫂在水电部门工作。
  大哥在上海解放后,1950年与大嫂办了离婚手续。1952年,上海银钱业改造后,被分配到无锡中国人民银行工作。大哥在无锡再婚,1953年,生了女儿。大侄到防空军当兵,后来部队撤消,随部队到东北北大荒搞军垦。小侄在无锡上学。
  姐姐一直在上海工作,先当护士,后当护士长。1953年,与在浦东医院的内科医生结婚,同她婆婆住在一起,1954年,生了大女儿,在过百日时拍了纪念照,送了一张给我做纪念。1956年,姐姐又生了儿子。
  妹妹1949年7月,投考华东军政大学,参军入伍,1950年4月结业后,分配到河北张家口通讯学校工作。1955年,在通讯学校与同学结婚后,1956年,生了大儿子。后来,又生了两个儿子,因通信少,没有告诉我名字。
  弟弟1949年7月投考华东军政大学,参军入伍,1950年4月结业后,分配到华东军区报务员训练班学习,1951年结业后,分配到24军工作,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因工作保密性关系,基本上不与家人通信。战争结束,部队回国后,驻扎在唐山,与家人通信也比较少。弟弟何时结婚,已记不清,但曾寄给我他与弟媳的合影做纪念,后来生了两个儿子。
  五十年代,我在总高文教会当文化教员期间,1956年春得了阑尾炎住总高医院。在开刀切除时,外科医生用了全麻。在我醒过来时,发现外科王护士坐在我边上看着我,非常温柔地问我:“伤口痛不痛?”因麻药药性已过,伤口有些感觉,我就如实说了。王护士就采取措施,帮我减轻痛苦,使我很感动。在我住院期间,一直得到她的照顾。出院后,我们就有了来往,逐步建立了恋爱关系。
  记得我们在假日经常一起骑自行车出去玩,游览过中山陵、明孝陵、玄武湖、莫愁湖等名胜古迹,还在新街口小饭店吃过红烧鱼、大闸蟹,过了几个月甜蜜的恋爱生活。
  1956年9月30日,我们和初中语文组的教员郑启泰夫妇一起,在文化教授会北楼的二层会议室,举行了婚礼,记得参加的人不少,大会议室都坐满了。婚礼结束后,还举行了舞会。
  那时,因文教会没有房子,就由总高医院给了一间房子临时居住。之后,搬到训练部后面一间平房,住了不久,因妻子怀孕后要生产,又搬到师干宿舍,住了二楼两个小房间,不久,又搬到太平新村,有两个小房间和一个小灶披间的平房,一直住到离开总高。

和一生平凡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