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郑县·中(1/3)


  张奂的身处在张家的后宅院落,依旧是前番张奉来时的那间,不过比起之前,眼下的院落空气通畅许多。
  而医理上说,人只有在空气流通的情况下,才更容易新陈代谢获得更旺盛的生命力。
  张芝轻轻扣了两下门环,院内的侍从探出头来,两人在门口小声询问。通常时候张芝除去练习草书,就是侍奉在张奂身侧。所以大略也知道他此时应该不在休息。
  只是为防止万一,他还是问清楚的好。侍从与张芝轻声说几句,张芝又扭头朝张奉几人招招手,张奉赶忙走上去。
  “家翁刚刚休息结束,最近身子一日不如一日,待会文承入内千万小心言语。”张芝简单叮嘱他。
  随后,几人推门缓缓走进去。
  躺在摇椅上,张奂闭目养神,但多年从军的习惯还是让他能敏锐的听出就数人靠近的微动。
  “是伯英吗?”张奉闭眼问。
  “阿翁,是我。”
  “带谁来了?”
  “是张大郎。”张芝轻声回应,因为张奉文承的表字是杨赐起的,张奂还并不清楚,只晓得他似乎和杨家扯着关系。
  “怎么又来了?”话是这么说,张奂还是同时睁开眼,扫眼张奉,“怎荀月不见,大郎身上比先前底气更足些,可是杨家给的?”
  “不敢瞒张师,伯献公已将我收入门墙。”听张芝称呼他大郎,张奉便猜到张奂应该还是不知道他表字。
  “是吗?杨伯献那个老家伙,当真是不让人省心,他既收你入门墙,可传你家学?”
  “这倒尚且没有。”张奉不明白张奂的意思,只是陈恳回答。
  其实张奉不晓得,杨家的家学是《欧阳尚书》,而张奂自从隐居华阴后,他的著书是《尚书记难》。欧阳尚书传自前汉时期的千乘人欧阳生,而欧阳生的尚书师承伏生。自秦焚烧儒家经典,汉初儒学兴盛,便由伏生口述,传下《尚书》。这也是两汉的今文尚书。
  而后来鲁恭王刘余在拆除孔子故宅的墙壁时,又从墙缝中发现数卷先秦文字记载尚书书简,后来传送开,当世便称其为古文尚书。
  也就是说,两汉的古文、今文的争执一直是学派的争执重点,甚至有些水火难容意思。
  不过说到张奂的《尚书记难》怎多是引自今文,否则他也不能在华阴这么安稳的待着。其实,这也是关西与山东间的文化差异,山东鲁国崇尚古文,关西杨家以今文《欧阳尚书》传家,这其中便可见一斑。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张奂既然选择在华阴隐居,自然就会受到杨家的庇护。所以对于,杨赐是否将家学传授张奉他还是比较关心,当得知张奉没有获得杨赐传授。张奂有些遗憾,却也有些庆幸。
  “既未传你,也莫伤怀,吾有著书,你可取用。”
  “非也,是我归洛阳后,实在繁忙无暇受杨师家学。”撩开衣袍,露出腰间的印绶,“如今我以郎官身份,赴郑县为县长。”
  瞪眼瞧着着张奉腰间的印绶,张奂有被他气到,“你这竖子,缘何不直说,害的我还以为那杨伯献是瞧不上你。”

和横扫魏蜀吴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