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雪夜日记(1/1)


  李坛喝完咖啡,又要了一小瓶酒,他需要壮胆。
  日记越往后翻,他感觉张光萱的身影开始出现,甚至越来越清晰,清晰到他不敢看。
  就像他不敢想象她童年到底遭遇了什么。
  除了校园霸凌和她那个禽兽亲戚,他真诚的不希望再看到任何伤害这个可怜姑娘的字眼。
  他翻开新的一页,这一页写着《时时刻刻》。
  李坛看过这本书,他清楚的记得文章的开头,弗吉尼亚沉默的走向河水中央,迎来死亡,书中用极为诗意而又写实的语言描写这位文豪的死态,它让李坛想起脱离枷锁,振翅飞翔的雄鹰。
  只有他这种经历过至暗时刻的心理障碍患者才明白,死亡,多么具有诱惑力。
  “三个女人的一生,浓缩在一天之中。只有一天,短短的一天,就是她们的一生。”
  李坛读出了声音,声音里有一种温和的磁性,带着一丝明显的颤抖。
  那是他推荐她看的同名电影里的旁白。
  他知道他正在翻阅张光萱的前半生。
  日记逐渐模糊,一个少女的背影逐渐清晰。
  他看到那抹背影,缓缓的转过了头。
  他缓慢的在心中阅读下面的文字。
  在我所接受的教育里,自杀,是一种懦弱的行为,我从来没有站在一名抑郁症患者的角度来思考,死亡,或者是一种解脱,或者是一种成全。
  伍尔夫夫人章节,是以真实存在的人物为原型虚构的一天。1923年的清晨,弗吉尼亚写下了日后会轰动文坛的《达洛维夫人》里的第一句话,此时的她是一位天才作家,同时也是一位饱受精神疾病困扰的普通女人。她在文坛越是成功,在现实生活中就越失败。
  常年的精神疾病导致她无法像个正常女人一样相夫教子、生儿育女、享受世俗生活中的一切快乐以及承担现实生活中的责任,丈夫为了方便照顾她,举家迁徙到远离伦敦的里士满,从早上睁开眼睛开始,面对的就是医生的问诊、仆人的监视、丈夫的关切,弗吉尼亚感到彻骨的窒息。
  她受够了这个以爱为名而建造的牢笼。
  她说服深爱自己的丈夫搬回让她两度崩溃的伦敦,这里有她不幸的童年,有被兄长伤害的历史,有对姐姐爱而不得的遗憾。
  当预感到新一轮的精神崩溃即将来临时,弗吉尼亚选择用口袋里装满石头的方式自溺身亡,选择了给自己留下一份体面的解脱,给深爱自己的丈夫留下一种生活上的成全。
  有的时候死亡是为了爱的人更好的生,直面死亡,甚至能真正了解生命的真谛,逃避永远解决不了问题。
  有人说我像伍尔夫,但我觉得,绝望的主妇布朗太太是书中和我最相似的人物。
  内向、书虫、性格古怪,我们唯一的区别在于布朗太太有勇气毁灭牢笼,而我奉行的原则是承担责任,而后享受责任,这注定了我必然会在主流世界里一步一步努力的走下去。
  二战结束后,作为战斗英雄的丹·布朗向劳拉求婚,从此她就被成为布朗太太,没人会拒绝这样一个高薪、英俊又深爱自己的男人求婚,她快速的点了头,快到自己都忽略了,自己是否适合结婚,自己结婚是否是出于向主流社会妥协。
  她的婚后理应幸福。这天早上,丈夫在自己生日当天自己做好父子俩的早餐,买好自己的生日花束,只为让身怀六甲的她多睡一会,劳拉望着丈夫买好的鲜花,以及乖巧的儿子,感觉自己只是一个大家都需要的花瓶,她一直努力履行一名家庭主妇的责任,结果却永远不尽人意,这让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挫败。
  我理解这种挫败,因为我们都无法放肆地做自己。
  这是我最喜欢的情节,布朗太太的车停留在一家旅馆,她开了一间房,继续阅读起了《达洛维夫人》,她只想要属于自己的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里,她不是妻子或母亲,她可以放肆的做自己,没有人来挤压她的私人时间,没有人来关注她的一点一滴,她不需要时时刻刻做的这么完美,表现的这么幸福,她甚至可以忽略掉儿子理查德探究的眼神以及自己内心无法纾解的失败。
  她只需要做自己。
  李坛干了一口酒。
  窗外雪越下越大。
  

和书评人日记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