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洪水席卷南坑圩(1/1)


  一天傍晚,乌云密布,霹雳响雷接连不断,闪电在天空中闪烁。
  风吹得树枝咯吱咯吱响,顷刻间大雨倾盆而下。
  一会儿,大雨越来越疯狂,黑沉沉的天就像要崩塌下来。
  狂风追着暴雨,暴雨赶着狂风,整个天地都处在雨水之中。
  几个大人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扛着锄头在疏通水道,回来时把锄头倒挂在树杈上,据说可以辟邪免灾。
  滂沱大雨在肆虐,雨柱漫天飞舞威力无穷,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奔来,势不可挡。
  低洼屋场照禾塅、罗屋、瓦屋下、寨脚下成了汪洋大海,人们携带细软、抱着小孩、扶着老人摸黑往高处逃生。
  洪水巨浪冲毁房屋、庄稼,席卷家具、房梁、树木。
  人们的哀嚎声、鸡飞狗叫声、房屋倒塌声,伴随着疾风骤雨声和洪水咆哮声,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
  南坑圩地处低洼,两边大山紧裹且处在上游,那些商铺老板和一些喜欢晚上逛街购物的夜猫子,还没有反应过来就遭洪水肆虐。有些行动迟缓的游客和要钱不要命的店主却被洪水吞没卷走。
  南坑圩二十几间商铺无一幸免,一夜间夷为平地。刘殷投资兴建的十二间店铺的也化为乌有不见踪影。
  张家南杂货店商品种类多、货源充足,是投资最大,经营最好的一家商店。这次洪灾中房屋货物全毁,老板和店小二也被淹死,损失惨重。
  围屋居高临下隔水为营不受洪涝灾害威胁,是最安全的风水宝地。
  围屋精神代代相传常常博施济众。周边难民无家可归一窝蜂往围屋拥挤,闲寮屋宇、厅堂楼阁、走廊过道、屋檐廊角到处住满了人。围屋家家烟火缭绕做饭煮菜,夜以继日忙的不可开交。
  年轻人上山割茅草砍木桩在围屋门口搭茅棚,砌灶台架大锅,生火做饭拯救灾民,刘家开仓放粮砻谷筛米,一场救灾创举在悄然形成。
  灾民们知道这么多人聚在这里不是办法,围屋就是有粮万担也会坐吃一空,应该振作起来自食其力重建家园。
  过了几日,人们陆续撤退。有的把孩子送舅舅外婆家托养,随便借些粮食回来;有的把老人送到远嫁他乡的姐妹家避难;有的在家门口搭茅草棚居住。房屋没冲垮的能修则修能补则补;房屋倒塌的重整地基、选材取料、添砖加瓦,准备材料重建。
  围屋刘家近百亩良田冲毁,正在孕育灌浆的水稻一夜间荡然无遗,留下的是沙石、淤泥和一些横七竖八的木头。刘德岗把所有佃户召集在一起,安抚民心,许愿免租一年,家里有困难的还可借些粮食度日,灾后无家可归的可以借些银两重建家园。
  “弟妹,别哭!天灾不可违,请节哀顺变!”刘德岗是长者,也是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围屋大小事少不了操心。
  “伤心就哭吧,哭吧!但伤心也要有度,过度悲伤有害身体,节哀顺变吧!人死不能复生,要坚强振作起来,挑起家庭重担抚养孩子。”站在一旁的刘嫂则另一番劝词。
  张嫂站起来抱着刘嫂,说:“没有了主心骨,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啊?”
  刘德岗接着说:“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现在要紧的是考虑以后的出路。继续做生意,我可以资助。如果弃商务农,我家的良田任你挑选。”
  张家历代经商,祖公从福建龙岩来天心圩做生意。南坑圩建成后租了刘殷的店铺卖南杂百货,生意做得红火,也赚了不少钱。
  一场疫情灾难迫使围屋孙家卖田地举家迁徙福建泉州。张斗养买下了孙家的房屋和田地山林。张斗养为了盘活本钱把生意做大做强,把良田和山地都卖了。
  张嫂不加思索接上话:“我家里还库存一些商品。还是干老本行好,我跟着死鬼十几年,也学会了一些经商理念,估计不会亏本。”说完擦了擦眼泪。
  张家祖公从福建龙岩来天心圩做生意的还有一位堂兄,几代人继承祖业买了店铺定居了下来。张嫂领着儿子张金宝登门拜访,请求帮忙在天心圩租赁店铺。本家兄弟常有往来,手足之情助一臂之力也是理所当然,找房源、签协议、粉墙修饰、商品上架忙的不可开交。
  刘世春、张金宝和陈安昸完成私塾学业在县城高一级学府读书。张金宝家中劫难只好弃学回乡跟着母亲继承祖业朗读商业经书,钻研生意理念。
  

和围屋情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