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1/4)


  寒露前后,平时安静的坪山热闹了起来。坪山原先到处都是荒草,近些年队里开垦了挨着溪流的一部分荒地来种植耐干旱的红薯和花生,参与开垦的每户都分得一亩多的地。此时花生的叶子大多变黄,红薯也已经成熟了。
  这几天几乎天天都有人在这里拔花生红薯。陈有和同家英讲,明天也去把地里的东西收了。
  第二天一早,一家人天亮就起来吃过饭,陈有和扛一把锄头,谭家英则拿一根两头削尖了的竹竿,竹竿上用麻绳绑了两个大麻袋。
  四口人快步走在队里的那条泥路上,太阳还没出来。路两旁的晚稻已经泛黄,晶莹的露水落在弯弯的禾叶上,微微的风吹来,令穿着长衫长裤的四人都有了一丝寒意。
  他们穿过田地,横跨乡道,上了往坪山的机钩路,离乡道不过五十米的地方,叫油麻。路两旁有十来户人家,此时各家正煮饭,袅袅的炊烟从烟囱里飘出,融入不远处的白云。路两旁分别一条小河沟,水是从三层岭引下来的溪水,清澈甘甜。这里的住户洗菜洗衣都在这河沟里,只有吃水是在不远处的泉眼去挑。这里也是新升大队的地,算是新村,因为村里的宅基地实在少的可怜,人口又年年在增长,大家没法,才想到在这稍平坦的坪山安家。绝大部分的人家还是不愿意到这里来的,祠堂、村小、菜市场都在村里,在这想买个盐都得跑两三里地去村里,要不就是去更远的什马镇。
  “唉,有和。一家人干嘛去?”他们走到油麻尽头的时候,一个五十多岁的微胖男人正蹲在门口场地吃饭。旁边一群小鸡叽叽喳喳吃食。
  “哦,达世叔吃饭呢。去把地里那点红薯花生收了。“陈有和笑着答到,他把锄头交给谭家英,走上前从上衣口袋里掏出烟盒,从里面拿出一支递给男人,自己也顺手点上一根。
  男人接过烟别在耳后。男人名叫陈达世,是什马公粮站的站长,平时在粮站负责什马镇各村公粮的验收和保管工作。他喊陈有和的爸作堂哥,算是比较亲的本家了。
  “是要早点收,不然过阵子又要拣木籽了。”陈达世点头说到。
  “是,就是这样话的。那我们就先走了。“陈有和走到路上,从谭家英手里接过锄头。
  “中午到家里来吃饭。“陈达世叫住有和。
  “不了,现在还早,等中午就收完回村里了。“陈有和摆了摆手。
  陈达世听有和这么说,便回到,“哦,也好。那你们去忙。”
  有和一家往前又走了一里地,机勾路到头了,接下来就是人踏出来的泥巴路。过了一条环山溪流,左拐进去又一里地就看到一排粗壮的桐籽树。树与树之间长满了带刺的灌木丛,这是村民的智慧,这样围起来能有效地减少动物灾害。
  他们从一个口子进去,里面与外面的荒草地大不同,这里一大片都是花生苗、红薯藤。足有三四十亩,有一些已经收过了,只剩翻过的松土。
  一家人往里走,快到头的时候停下,这就是他们的花生地,这边也是一圈灌木丛,外面是一条溪流,溪流被人为地往地下挖深了两米,宽有两三米,实际里面的水流并不大,只有腿肚子深的水,这样做只是防止对面山上的野猪下来捣乱。前几年时常有野猪下来搞破坏,这两年好些了。对面是崎岖的前梅岭,每到端午前后,村里人便有结伴进深处摘杨梅的。

和大迁徙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