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獙獙(1/2)


  五月初五,端午佳节。
  晨光中,镇中一个名叫犁巷的偏僻地方,有位形单影只的青年。此刻他正按照村里头的习俗,手拿着艾草与菖蒲,在屋前屋后的窗门插上,以求来年祛病、防蚁、辟邪。后面的流程青年不太熟悉,绕着小屋子双手合十,嘴里念到:“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艾虎上天台,虫蛇入地府。”
  青年姓常,名乐,据镇上人说法是,知道有这么个人时,就便是一个人,十年都是如此,便断定是哪里的流民孤儿。小镇旁有座山,唤肴山,山上盛产一种木柴,人称“香木”,用来烧火做饭做菜,饭菜都会变得奇香无比,但传闻肴山多瘴气,瘴气在体内积的多,不出三四年,恶病便由内而生,因此上山伐木者甚少。无依无靠的青年,在十五岁时,在乡长劝说下,就当起砍伐木材的樵夫,起初木材还能以一个好价钱买给酒楼、客栈,干了两三年,有些积蓄便盖了个小屋,结果世事无常,朝廷突然将山川林园收归国有,砍柴的人,必需将砍伐数量的一半上缴朝廷。一时间,镇上那些老大爷就都不干了。
  唯一一个常在山上与青年共同劳作的李伯,在入夏时候,突然暴毙身亡,李伯的茅屋就在青年家的斜对面,人躺在水缸边,再也没起来。
  后来几乎没人上山砍柴了,一座偌大的山,除了口口相传的那些飘来荡去的孤魂野鬼,那些藏匿山间的野兽,也只有青年这么个活人在了。
  端午过后,青年还进山砍二十斤的木柴,送到郡里的抚清楼。抚清楼是整个弘阳郡最大、名气最高的青楼,是地方官员、商贾员外常去的地方。也是青年的一个大主顾。
  正欲提斧出门,顺着低矮的藩篱,青年看到陆陆续续有人朝西边走去,都是三五人成群结队的。看样子是往水柱的方向走去的。
  这水柱是大有来头的东西,根据传闻是百年前,具州三郡遭百年一遇大旱,一年竟无一场雨水。麦、稻皆枯死,家畜皆丧,三郡百姓一岁之内丧命者达十万之多。先帝不得不请当时正在闭关修炼的防山口仇家长老来化解此难,仇家长老在三郡中位滴下七七四十九滴血,令当地百姓筑起高柱,高柱筑成,便天降甘霖。于是在此之后近百年,三郡皆是风调雨顺,人人称仇家长老神通。
  在此之后,每每有大事,小镇的人都在这水柱边宣布。
  青年提起斧子,放在竹篓里边,也跟上去去一探究竟。
  以为高大的老者站在方台上,手足并用,情绪激动的讲着什么。
  一旁是刚到这边的居民“杨老,你从头再讲一讲,我们后边来的一伙人都听的不明白。”
  老头气哄哄的瞪了说话的人一眼,似乎不满这个人打断自己的话,但很快又恢复了神情:“那我就再讲一遍啊!昨日夜里,我半夜被尿给憋醒了,好巧不巧夜壶竟没带到屋里头。老夫出了门,就听见一阵阵似狐,似鼠的叫声。老夫就觉得奇怪。咱镇上谁家养了狐狸?半夜发情叫个不停?一下子,尿意就没了,老夫就顺着声音,踮起脚走过去。靠在墙角,这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
  老头在这关键部门,就停了下来。旁边的人被卖了关子,掉了胃口,等的急不可耐:“杨老,你看见啥了,讲下去呗。”
  杨老头跳下方台,眼睛睁得起大,全身有点哆嗦着说:“顺着墙角,借着一点月光,我看见了一只狐狸,一只长者翅膀的狐狸。当我看到那幽怨的眼神时,我当场哆嗦的就吓尿了。回到屋里我实在睡不着,一把年纪了,这玩意儿我是第一次见。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不等周围人群回答,杨老头又哆嗦着急促说道:“这东西,我曾经听我祖辈说过,名叫獙獙,传闻此兽出现,便预示着大旱之灾啊!”

和藏枪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