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红眼病(1/1)


  老刘虽然说入了这“没活上火,有活更上火”的建材行业,可他下过乡,抗过枪,(当过基干民兵排长)继承了父辈吃苦耐劳和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为人谦和,生性乐观豁达,做生意诚实守信,这几年虽然未发大财,买卖也算过得去,前几年贷款在滨城买了一套住房,有了一处避风的港湾,女儿工作体面稳定,去年结婚,小两口恩爱幸福。老刘很满足,感觉老天爷对自己不薄。
  虽然曾经的同事,甚至是下级有发大财的,生意做大做强的,但老刘不攀比不嫉妒,反而会由衷地替他们高兴。老婆埋怨他是小农意识,不思进取,老刘也理解老婆的小心思,毕竟这年头,有钱才是硬道理,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但他每天还是笑呵呵一副没心没肺的模样。他的宗旨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老刘和隔壁老王,还有对门的老董,斜对门的马哥、酒蒙子、前排的三胖子等几人成了要好的朋友。生意上相互帮助,生活中你来我往,谁家包饺子了,送一盘,谁家有好吃的,都乐于分享;闲暇时下棋、打滚子、喝小酒,气氛很是融洽,特别接地气,有烟火气息。老刘仿佛又找回了七八十年代住单位家属房大杂院的感觉。
  上世纪九十年代,老刘还是辽北银州的国家大二型企业的中层干部,正是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年纪,一夜之间,企业倒闭了,他成了几千名下岗职工的一员。正当他徘徊迷茫之时,滨城的大学同学建议老刘来经济相对发达的滨城发展,老刘留下妻子幼女,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南下了的列车,来滨城成了一名打工者。
  还在回忆往事的老刘接到了一个客户的电话,有两车的踢脚线要倒角磨边,明天早上急用,数量有一千五百多米,向他求助,问能不能夜里加班给干出来。
  老刘当即便答应下来,因为这不但能解客户的燃眉之急,加深与客户的感情,还能有不菲的加工费,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他马上找到小涛商量。
  可这一千五百多米的倒角磨边,也不是小数目,一个车间一宿是无论如何干不完的,小涛建议再找一个车间帮忙。老刘找到隔壁老王,把这事一说,老王喜出望外,欣然答应,同意按照行规以每米两块五成交。
  两大卡车的货到了,两个车间灯火通明,工人们干地热火朝天。小涛张凯小吴等人甚至光着膀子干。老刘特意让小涛找来两个老乡帮忙。
  而老王的店铺是他和他连襟合伙开的,他俩也帮着摇锯、搬板,和工人们一起忙着。客户看到这种情景,放心地在办公室休息,刘嫂给他们做了夜宵,一大盆的炸酱面。
  忽然,老王的连襟把正在车间忙碌的老刘叫到一边,满脸严肃地说:“老刘,你不地道呀?”
  老刘一头雾水:“咋啦?”
  连襟理直气壮地问道:“我问你,客户给你多少钱加工费?”
  “这与你有关系吗?”老刘一脸黑线。
  “怎么没关系,我听客户说了,加工费是每米十元,你只给我们两块五,你也太黑了吧!”连襟愤愤不平地说道。
  一句话,把老刘整无语了。连襟的这种行为,属于坏了规矩,是最遭业主唾弃的一种行为。
  客户给多少钱与你有毛关系呀!
  “你想怎样?”老刘无奈地问道。
  “五块钱一米,否则你另请高明!”
  “老王知道吗?”老刘问。
  “俺家我说了算!”连襟咄咄逼人。
  “好,五块就五块,保证质量,明天早晨六点前装车!”老刘沉思片刻,点头答应。
  后半夜两点半,老刘车间800米的踢脚线加工完毕,而老王他们车间,700米一直干到了早上四点才完工。
  客户十分满意他们的速度和加工质量,按照事先讲好的价格,给付了加工费,满意地开车走了。
  刚吃过早饭,老王就晃晃荡荡地来了:“刘哥,昨天那个彪子找你了?”
  “嗯!”老刘递给他一杯水:“昨天干的不错,辛苦你们了!”
  “刘哥,你可别这么说,老弟的脸都没地方搁了,我连襟就是一个精神病,你不用理他。”老王接过水杯。
  老刘把三千五百块钱交给老王说:“多亏你们帮忙,客户也很满意,这是你们的加工费。”
  老王接过钱,诚恳地说:“刘哥,你关照我的生意,兄弟永远记在心里!希望你别生那个彪子的气。”
  “不能够,哥的胸怀,大海一样宽广!”老刘笑着说。
  送走了老王,老刘又把刚睡醒的小涛喊过来,递给他四千块钱:“这个钱你看着给大家分一下。”
  小涛接过钱:“二哥,这也太多了,一人给三百块钱就行了。”
  “拿着吧,二哥赚得比你们还多,以后好好干就行。”老刘诚恳地说。他深知,要想马儿跑,必须给马儿草的道理。
  小涛收起钱,乐乐呵呵地走了。
  风和日丽,又是一个艳阳天。

和一个退休老汉的惬意生活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