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奔小康各显神通(1/1)


  阿坤索性关上拖拉机门不急着走了,再忙也不在这一时三刻。他走入人群,再次掏出烟打了一圈,拉开聊天架势。他浅浅一笑,对大伙道:“我这算啥,每天忙的前脚打着后脚跟,也不如人家阿建一根小指头。”阿坤话锋一转,将话头引向阿建。阿建姆妈沈妈妈听了这话,挎起篮子准备走了,可眉眼里漾着地都是笑。挎篮里的鱼一个弹跳,“啪唧”落在满是泥浆的地上。阿坤赶紧低下身子拾起鱼儿扔进了沈妈妈的挎篮里。沈妈妈笑盈盈地说:“阿建也是辛苦,快过年了,还在广州跑生意,赚的都是辛苦钱啊!”
  阿坤打趣道:“阿建脑子灵光,一份的辛苦赚三份的钱,伢是三份的辛苦赚一份的钱。”说罢,指挥帮工把俩框鱼抬到停在路口的拖拉机上。沈妈妈白了阿坤一眼,回道:“瞧你阿坤这张嘴,啥话到你嘴里都能掰活成瞎话。”阿坤赶紧双手抱拳向沈妈妈作了个揖。表示自己是真心地佩服,而又羡慕阿建。阿坤深知自己的眼力,魄力,能力都与阿建差了一大截。转而跟先生阿敏说起了悄悄话,介绍自己创业奔小康的历史,“比如我这织机生意,还是阿建帮忙张罗起来的。”他很真诚地说,“绸坯织出来得有销路,有厂家收,最好还有外销出口的路子。起初我是两眼一抹黑,啥都不懂,别人家弄织机,伢看人学样也砸进不少钞票弄织机。”他告诉阿敏,起初绸坯织出来堆在屋里头销不出去,是阿建帮忙广开销路,先是联系本市几家丝绸厂,然后省里省外也都有厂家接受。接着越搞越大,从几只织机弄到几十只织机,接下来准备再去租几间房子,再招些外地人工,扩大生产。他又介绍说,村里大多数人家摆办织机和加工作坊,生产出的产品都是通过阿建之手销出去的。现在国家政策好,只要手脚勤快,多学多看,肯下功夫,弄个万元户,奔个小康不成问题。可要把生意做大,当上大老板,那可具备三个要素:一是脑子活泛,有能力;二是颇具闯劲,有魄力;三是要有贵人相帮,有助力。“你还别说,这人与人就是不一样,伢忙得没日没夜,赚来的也就是个万元户。”他很不甘地说,“可阿建呢收上伢手里的绸坯,然后销往各家丝绸厂,这一收一销,一进一出,钞票就揣进了腰包。”他摇了摇头,自嘲道:“伢只靠勤劳,阿建靠的是脑子,伢比勿了哇!”
  如此看来阿建不过是个中间商,赚取产销两头之间的差价,充当不过是掮客的角色罢了。我不以为然。阿坤却神秘兮兮地称,这生意在阿建营生中只占极小的比率。“他呀,生意涉及行当广着呐!”说完,转身抡起扁担又挑上两筐鱼朝路边拖拉机奔去。
  鱼塘里又有一网拉起,随着渔网收拢,一片肥鱼弹跃、竞相撒欢的喜人景象映入眼帘,看在眼里,公公喜上眉梢。“今年鱼获不错。”公公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前来购鱼的人越发地多起来,有的挑着担子,挎着篮子,有的扯着蛇皮袋,大家伙七手八脚地从鱼网里挑拣肥硕的鱼扔进各自的框子,篮里。还有半大的孩子跟在大人后面捡拾遗落在鱼塘边的小鱼和虾仔。大人不屑一顾这些小鱼小虾,孩子们捡回家去,放在油锅里一煎,也是饭桌上的一道美食,那滋味别提有多香了。公公告诉我说。但他对孩子们的捡拾甚至偷拿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驱赶,不责备,有时还鼓励孩子们,甚至故意丢几条鱼到塘边。眼瞅着孩子们一窝蜂地冲到塘埂上抢拾,公公的笑声穿过鱼塘,落到对面的苕溪上。他说,“干塘获鱼是顶顶快活的时候,伢一家(ga)头快活勿如大家一道快活!”
  我开心地像个孩子,拉着阿敏也要去捡拾在鱼塘泥浆里忸怩的鱼儿,阿敏挥挥手让我自去跟孩子们抓鱼玩,一边若有所思地对他阿爸说:“阿爸意思是,一家人奔小康,不如大家一起奔小康来的快活!对伐?”公公颔首,脸上的皱纹都带着笑意。
  除夕这日,天蒙蒙亮,家家户户就忙碌开了:杀鸡宰鹅,卤煮肉,炸肉丸,煎鱼排,捏鱼圆,汆白肉,不时传来沙炒花生与瓜子的声音和零星的鞭炮声。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香味,此时年味已经浓的化不开了。
  村里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年夜饭,为了除夕这顿团圆饭,在外做生意的,离乡背井打工的,这个时候都回到了故乡,亲人们聚在一起准备这顿辞旧迎新,寄予一家人的祈望和希冀的团圆饭。而我,啥也不会干,锅台上的事更是插不上手,只能傻傻地看着别人忙。公公用蛋清,面粉,猪油,豆沙,左一下,右一下,在油锅里煎出一种叫着“细沙羊尾”的点心。偿了一口,入口即化,好吃的差点掉了下巴。搜索当时的记忆库我确定,自己从来没有吃过如此香甜美妙的食物。
  新媳妇上门,只会吃不会做,难以为情。只得走出门绕着村子走走。不时有自行车从我身边骑过,或者迎面而来:他们对我这个外乡人毫无兴趣,没有人对我投一瞥好奇的目光。大家都在忙着争当“万元户”,积极奔小康的大事吧!我想。偶一抬头,只见一辆银色伏尔加轿车穿过村口土路,沿河港与桑梗地之间的石子路不紧不慢地前行。片刻,汽车按着喇叭迎面而来,我赶紧躲入桑梗地,汽车擦身而过,停在村里那栋最为豪华楼房院墙正门外。噢,那是沈妈妈家的大别墅。
  车上下来一个西装革履,打着领带,外面还披了一件敞开怀的黑色风衣的男子。男子手里提着砖头般的“大哥大”,这大概就是村民嘴里那位最会“赚大钱”的能人沈建吧!果然,路过的村民都热情地向男子打着招呼,“阿建,阿建”叫的倍亲。

和绿色嬗变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