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华华探访渔民新村(1/2)


  吴宇文领着华华穿过太湖大道,七拐八弯地走过缓坡,才见绿意盎然的渔民新村。渔民新村一面伴水,一面是缓坡向上植被浓密的山丘,立于缓坡望去,依山傍水的乡村景致扑面而来。“站在山坡上放眼看去,脑子里噼里啪啦蹦出来一串与绿色相关的词汇,诸如'清秀','青绿','青翠','清丽'等。”我扯起嘴角有些不屑,“切,说书呢,还噼里啪啦蹦词汇,这形容咋那么不靠谱!”嘲讽地意味明显。华华讪讪,又有些不甘,她回道:“真的,站在高处远眺,我第一个感觉就是山清水秀,绿意葱葱。”语气里透着羡慕,“或许我来自北方农村,在黄土地上长大,上大学之前就没见过这么些绿,所以特别稀罕沉浸于绿色之中的乡村。”她唏嘘不已。说罢,华华莞尔一笑,又兴致勃勃继续说起探访渔民新村的话题。
  坡下是一条柏油乡村公路,公路衔着太湖在沿岸延伸,一直通往渔民新村。下坡,奔入公路,侧身望一眼太湖,只见湖面水雾氤氲,偶有栖息湖中的白鹭展翅掠过森森芦苇,与湖上的老式风帆渔船交织。远处就是那远近闻名的月亮形巨型建筑,凡来此地游,必会去打卡留影的所在。
  进入渔民新村,村口立有一块巨石头,上面刻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红色字迹,很是醒目,似乎告知每一个来访者吴城太湖渔家的绿色变迁。
  渔民新村内整齐矗立着一排排多层小楼,楼间距很宽,其间铺植草坪,绿植。新村中央耸立一座扬帆起航的渔船雕塑。雕塑旁是绿地和花台,花花草草在花台上探头,一丛丛绣球,月季争色逗艳,煞是好看。旁边还置有各式健身器物,四周零零散散固定了一些供村民歇息的长条木椅。此时,长条椅子上三三两两坐着架着腿,抽着烟,端着保温杯,一副阅尽人间沧桑的上了年纪的渔民。还有不少驼腰弓背的老婆婆在健身器物上扭腰撑臂,动作缓慢笨拙,远远看去像挂在什物上的巨型老虾米。华华隔着新村路道看着面前这一幕,笑得弯下了腰,“咯咯”地笑声四处飞溅,也惊扰了挂在健身器材上的老奶奶。众人目光齐刷刷盯着华华,一张张被岁月挤皱的脸上都露出了不快。吴宇文赶紧上来,他打着手势让华华安静。见女同志是吴宇文带过来的,老太太们也不再介意她适才的打扰。她们跟吴宇文打了声招呼,继续在健身器材上扭捏。
  吴宇文告诉华华,渔村有很多这样驼背弯腰的老人,他们常年在渔船上生活,猫着腰在渔船上进出,常年累月就定型成驼背弯腰状。而且三餐四季都离不了太湖上的风雨和潮湿,很多渔民落下了关节炎,老寒腿的毛病。华华这才觉得刚才自己笑话“老虾米”的作态很是过份,自己当时的笑声,对老奶奶们来说一定相当刺耳。想到这,华华后悔自己的冒失。她怏怏地坐在一边,听着历经沧桑的老渔民们聊天。
  吴宇文跟这些村民似乎很熟,不一会就融入其中,坐在长椅上天上一句地上一句与大伙聊的火热。自来熟的华华也未能与经过太湖水常年浸泡的老汉们说上话,那种带着浓浓的湖水气息的乡土话,令华华不明所以,常常是指东说西,弹不在一个调子上。华华有些讪讪。恰巧一个中年妇人,提着一筐小鱼走来,她在空地上铺上竹帘,将小鱼一根一根排在竹帘上晾晒。华华跑过去帮她,学做样子将小鱼排在竹帘上晾晒。中年妇人笑呵呵地摆摆手,“不用,不用,腥煞。瞧,把你的手弄脏了。”华华莞尔一笑,“没事的。”华华说着,没有停下手上的动作。妇人瞧着华华动作麻利,一点都不嫌小鱼薄盐腌渍过后的腥涩,双手在湿漉漉,黏糊糊的框里捡拾腌鱼,再一条条整齐地摆放在竹帘上,便也默契地与华华一起晾晒起来。

和绿色嬗变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