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齐候 : 从中央到地方(1/2)


  面对新增加的广袤领土,周王朝决定采取分封制,即把全国分成若干个侯国。
  除了承认既成事实的侯国,周王朝新封的国君都不是外人,要么是姬姓亲族,要么是在灭商过程中的功臣。允许封侯世代承袭,并可在封国内分封卿、大夫。
  周武王分封的候国和商朝的方国有很大不同。商可以说是众多方国中最大的一个,其他的方国尊他为长兄。大家都是自由发展起来的,你最厉害,你就是天下共主。
  而周朝的候国要尊周为父,这些诸侯国,要么是周朝分封的,要么是原有的诸侯国被周朝承认的。
  所以,周朝对诸侯国的掌控要强。
  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调遣,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贺;天子对诸侯有赏罚予夺之权,对封国中分封卿、大夫也有权过问。
  毫无疑问,武王实行分封,目的在于“以藩屏周”,虽然后来诸候国尾大不掉,连周天子也不放在眼里,但相对于商朝那种原始小邦林立的现象来说,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起到了巩固和加强全国统治、促进边远地区的开发的作用。
  西周的分封,类似于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的“矩阵”结构,后来齐国灭莱、楚国向东南发展,晋国向北发展,秦朝霸西戎都是在这种结构下的意外收获。西周灭亡后东周又延续几百年也是得益于这种结构。
  在西周初期分封的大背景下,吕尚被封到了齐地。开启了新的人生历程。严格来说,吕尚现在虽然还姓姜,但不是吕氏了,应该是齐氏,吕尚应该被称为齐尚。
  至于吕尚为什么被封在齐地,《竹书纪年》给出了解释:“非鹰扬元勋,不足以弹压东方,故特封之营丘。”,把齐国分给吕尚,周王朝自然是有一番考虑,用吕尚来控制和继续征伐这个东夷势力强大的地区,是最合适的。
  吕尚带着自己的儿子们还有护卫军队,从镐京出发,往封地赶去。他们从关中平原过了黄河,又经过了洛阳盆地,进入了华北大平原,离目的地越来越近。
  因为长途跋涉,一行人十分疲惫,到了旅店一觉就睡到了自然醒。可见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吕尚年纪大了,觉得革命已经成功,同志不虚努力了,懈怠了。
  早上起来吃早饭的时候,旅店老板对他说:“我听说时机难得而易失,这位客人睡得这么安逸,恐怕不是去封国就任吧!”
  这位老板的话,让太公感到了害怕。
  作为最核心的决策者之一,太公比谁都清楚,周天子的分封到底是怎么回事。有画饼的成分。
  周天子册封诸侯,很少把一块现成的属地交给诸侯去管理,很多时候所谓的封地都还被周边的异族、例如东夷、百越、西戎占领。
  天子对着即将上任的诸侯说,这块地是你的。看似划拉一大片地方,但实际上并没有事先在当地建立起稳固的、深入人心的统治。
  诸侯不但要自己出兵占领自己的封地,还要招募民众,开发这些“蛮荒之地”,周王分封出去的诸侯国和后世汉初晋初分封的诸侯国并不一样,汉初和晋初年的诸侯国,基本上都是从中央政府身上割掉的肉,是中央政府用真金白银堆起来的诸侯国。周初的诸侯国,是周天子给诸侯国君主的小猪仔,告诉他们想吃猪肉,就得把这些小猪仔养大,周王还温馨提示,注意,小猪仔的周围有狼。
  如果说汉初和晋初年的诸侯国是天下共主给粮食,那么周初的诸侯国就是给种子。顺便嘱咐几句,如何种庄稼。比如唐国分封时候,就嘱咐“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和姜齐往事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