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五候九伯实得征之(1/2)


  吕尚还没有过两天安稳日子,就爆发了三监之乱。
  三监之乱的导火索是周王室的内讧。这场内讧差点毁掉文王和武王惨淡经营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基业。
  武王灭商后,最让他忧心的就是如何安置商朝众多遗民。据《尚书大传大战》记载,他找了几名最信赖的人商量,找的第一个人就是吕尚。
  周武王问道:“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吕尚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这就是成语“爱屋及乌”的来源。这个成语来比喻爱一个人,会连带地关心与他有关的人或物。爱一个人的时候甚至会爱上对方打喷嚏的样子,甚至觉得跑步都那么帅。
  周武王对这句话一头雾水。没想到尚父一眼就能看透爱情的本质。
  实际上,吕尚已经意识到了“晕轮效应”,这是一个心理学词语,称光环效应,它指的是当我们观察事物的时候,总是倾向于将不同特征的那一部分感知为一个整体。往往会因为某个人的一个优点,而对这个人整体做出好的评价。
  吕尚的话还有下半句。他提出了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案——斩草除根。
  “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怎样?”(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这个方案让武王倒吸了一口凉气。
  武王时期的惯例是“灭国不灭祀”也就是,即使你将一个国家灭掉了,也应当另外给块地方让它的宗室建“国”,以祭祀祖先。比如武王灭商后,封了黄帝等上古君王的后人,表示新政权仍然承认他们。
  像魏代汉,灭蜀,以及之后的晋灭吴,都对前朝或敌对之国的君主实行礼遇,就是这种传统习惯的表现。最后一次“灭国不灭祀”是李自成进北京后崇祯自杀,李自成封明朝太子为宋王。吕尚的想法领先了当时的传统差不多有两千年,在周初的时候,不遵守这个惯例会有很大的道德风险。武王伐纣的时候,牧野之战由于商人奴隶的临阵倒戈,伤亡相对比较轻微。武王也没有灭绝商朝遗民的感情基础。
  最终武王否定了吕尚对待敌人要像寒冬一样无情的方案。
  武王说:“灭国不灭祀,不行。”
  于是武王又征询召公奭的意见,邵公奭的意见比吕尚的稍微温和些,他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样?”
  这也不是武王想要的答案,他说:“不行。”
  于是,武王征询周公旦的意见。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在自己的家里,种自己的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爱的人。贵族有了过错,责任在纣一个人身上。”
  最终武王采用了周公旦的意见,将原殷商王畿分为三大部分,把包含商朝都城在内的最重要的一部分给了武庚,武庚是纣王的儿子。然后将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分封在了第二部分,这三个诸侯,被统称为“三监”。一旦发现武庚有叛乱之心,就向武王汇报。一般认为,商都以北地区为邶;商都以南地区为鄘;商都以东地区为卫。至于西面,有太行山作为屏障,周人并不担心。剩下的一部分给了司寇苏忿生。
  如果周武王活的时间能长一些,或许能避免三监之乱,很不幸的是,周武王在灭商的第二年就去世了,
  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周公旦摄政。这引起了管叔的不满。管叔为什么不满,因为他比周公旦变长,要摄政的话,他比周公旦更能排在前面。所以他对周公旦摄政不满,于是他到处散布流言,说周公有野心,将要篡夺政权,流言蛊惑了不少人。更是把其他二监与自己绑在了一起。

和姜齐往事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