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小河(1/1)


  ,这个标题很平凡,有点像小学生作文。生活的奇闻趣事,往往就隐藏在平凡之中。
  ,曾经让幼时的我夜里害怕。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这是唐代著名“诗鬼”李贺笔下可怕的鬼魅世界。家乡在桂中一个壮村,村里老人也爱讲恐怖的鬼故事:农历七月十四“鬼节”,那天夜里,一个外地货车司机经过小河,突然听到河边传来婴儿的啼哭声。司机停车下去,见到一个婴儿在河岸上啼哭,他好心地抱起婴儿上车,打算送到派出所去。婴儿放在驾驶室里,他一边驾车一边照看,然而诡异的事发生了,到了派出所他刚熄火,婴儿却忽地不见了……老人讲故事这么说,那个婴儿不是人,壮话叫她“鸦妹”,就是一个“女鬼”。
  这是我幼时听老人讲的故事,那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了。
  ,差一点要了我的小命。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我的童年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度过,那时候流行“背语录”和“喊口号”。比如,给我印象最深的“语录”:“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虽然当时我只是一名刚入学的小学生,还不是一位革命干部,幼小的心里却早已种下革命的种子。我最爱高呼的口号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不想,这一句口号差点要了我的小命。
  那个傍晚,放学后到河边玩耍的我,站在河坝上望着可淹没大人的河水,突然心里涌上一股战天斗地的革命激情,尽管自己还没学会游泳,我却振臂高呼“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然后一闭眼跳进水里……
  我最后还是“胜利”了——邻村一个路过的大人救了我。事后,我被妈妈用竹鞭狠抽了一顿。那个大人救我的事迹也未能传播,因为当年我出身地主家庭,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这样的出身是属于“地富反坏分子”。
  ,成为在外游子欢聚的乐园。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英勇跳水”之后不久,我跟随父母远离家乡,到外地生活去了。这一离去,再回家乡时已经三十多年过去。
  又一个傍晚,我和同在外地工作的堂哥、堂弟等相聚,几个兄弟在里游泳。几十年过去,家乡发生了巨大变化:小河的源头百崖槽成了风景区,我们家庭也早已脱掉了“地主”的帽子,村里的泥巴房纷纷被新楼房所取代……唯有不变的是,河水清澈依旧,我们在水中欢快地畅游,水中鱼儿望着我们,山野吹来了凉爽的风。尽情陶醉于山水间,一不小心呛了一口水,不想,入口的家乡水清冽甘甜,水不醉人人自醉……
  ,如今让我欲说还休。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今年三月三期间,我们在外工作的兄弟相聚家乡。我说起几年前下河游水的高兴事,不料在家务农的堂弟给我泼冷水:“村边的河不宜游水了,要骑摩托车到上游百崖槽景区河段才好游。假如撑硬要在村边游,千万不要喝河水。”“撑硬”在家乡方言里是“死撑、偏要”的意思。我不得其解,驱车回家乡时,远远看到小河依旧哗哗流淌。堂弟故意留住半截话:“我现在不说,明天去拜山经过小河时,我再带你看个明白。”
  次日站在小河边,堂弟先指向远处,那是一片片速生桉林:“这几年大量种植速生桉,河水已经有点变黑了。”听了堂弟的话,我仔细观看之后,发现河水已不是清澈见底。
  堂弟接着指向不远处河岸上的一口池子:“河水不只变黑,还变邋遢了。”“邋遢”又是家乡人的口语,指的是“污染”。“有人为了方便种植作物,就在河边上挖蓄粪池。要是撑硬下河游水,别说喝上一口河水,游过后身子都是黏黏的。”
  我心里不是个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和生日感动壮汉文散文集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