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任教(1/2)


  在大学最后一年,张立凡积极参与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与广大师范学生一起进村与农民伯伯交朋友,深入了解农村的教育状况,并积极参加了“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实践活动。
  张立凡他们班毕业实践基地是在省城郊区一个名叫平山村的地方,那里虽地理环境不错,但村里人在对待子女的教育还是不够重视。
  张立凡和几位同学住在文进军老人家,文进军老人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人,当过生产队小队长,干农活是一把好手,他家有4个子女,在跟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张立凡发现他们对于教育的看法都特别的朴实且现实。他认为,教育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就是脱贫致富的一个渠道,因为从没接触过大城市的生活,所以对于教育的认知也比较局限。但是他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是真的,而且对于农村人来说,接受教育是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生活的唯一途径。
  这与他老爹张老五的教育理念是那样的相似。
  在实践中,张立凡发现农村的教育资源十分匮乏,许多孩子的学习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依然渴望知识,怀揣着对未来的梦想。这让他深感责任重大,他决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为农村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
  大学毕业后,张立凡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投身于农村教育事业。他相信,只要通过自身努力,就能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在张立凡被分配到洼子小学任教时,陈德双老校长已因病退休一年,现在是常立志任洼子小学校长。
  当他带着这个朴实的愿望来到洼子小学时,他才发现,家乡教育的落后远比他想象的要严重,要硬件没硬件,要师资没师资。张立凡看着那矮小简陋的校舍,心中五味杂陈,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但他并没有被困难打倒,他坚定地告诉自己,只要有梦想,就有希望。
  他开始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着手改善学校的教育环境。他发现学校缺乏良好的阅读资源,便亲自到西宁采购了一批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图书,让孩子们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他还积极联系了在省城读书时认识的一些朋友,并组织一批志愿者开展了一系列的支教活动,但城里人终是要回去的,这也并不是什么长久之计。
  常立志作为洼子小学的校长,本应该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然而,他把自己的心思更多地放在了一些消遣娱乐上,比如下下象棋、斗斗地主,晚上还喜欢喝上点小酒等等。这种行为无疑给学校的教师们树立了不良的榜样,导致了代课教师们也跟着他学会了这些不良习惯,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由于常立志的这种行为,洼子小学的教学质量严重下滑,生源流失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学生们在校园里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家庭对学校的教育质量失去信心,纷纷选择将孩子转到其他学校。这种恶性循环使得洼子小学的处境越来越困难。

和山花红了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