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投奔(1/2)


  听了许攸关于董卓部曲之事,袁绍从谏如流,道:“以子远之眼光,既然觉得李傕、郭汜等不凡,那么他们必有过人之处。我当手书一封,马上请人送去。不过这个人选,还需要斟酌。”
  许攸自告奋勇,道:“何须挑选,我去便是。”
  袁绍握着许攸的手,有些担心,真情实意地道:“此去河东数百里,子远身体可能受得了?还是另选他人吧。”
  许攸心中热乎乎的,道:“这点路算得什么?我又不是没走过远路。此去不仅仅是送个信,还得跟李郭等人好好聊聊,派他人我也不能放心,还是亲自去为好。本初不必担心。”
  袁绍生于本初元年(公元146年),本年三十七岁,许攸则是三十四岁,两人年龄相仿。袁绍平易近人,要求许攸直接称呼自己表字,许攸也便恭敬不如从命。
  袁绍、何颙等人为许攸打点行装,即日启程。
  袁绍带着数十士人将许攸送到城外长亭,挥手而别,望着许攸背影,久久伫立。
  众士人对袁绍更加赞叹服膺,纷纷道:“本初对友至诚至真,实在可敬!”
  许攸作为后来袁术诟骂的“凶淫之人”,“虽不纯而赴难不惮濡足”,并非文弱儒生,就跟“好击剑,尚武事”的崔琰一样,腰间长剑不是摆设,确有杀人之能。
  另外,他走的都是官道,白日赶路,晚上宿于乡亭,一路安全到达安邑。
  洗漱一番,出门打听董卓部曲的住处。
  董卓是从并州刺史转任河东太守的。
  根据朝廷规制,郡守、郡丞由朝廷任命,郡府的其余掾史由郡守自行委任。诸曹掾秩百石,人们通常将位高权重的功曹、主簿等称为“长吏”。
  诸曹掾之下有斗食、佐史,称为“少吏”。这类吏员的俸禄主要是米谷,“计日而食一斗二升,故称斗食”。
  董卓上任后,立刻在郡府安插上自己人,辟牛辅为仓曹掾(掌握财谷),李儒为主簿(掌文书),李傕为兵曹掾(募兵、调兵),郭汜为贼曹掾(缉捕盗贼),樊稠为门下督(掌护卫)等。
  至于五官掾、功曹掾、户曹掾等大吏,要么留任旧人,要么让给郡丞郭恂安排。
  董卓能任河东太守,就是走了中常侍郭胜的门路,对郭恂自然相当尊敬。
  郭恂见董卓识趣,也十分满意。
  两人配合良好,其乐融融,一起努力盘剥百姓,搜刮钱财。
  这也是董卓能继续维持两百多骑兵部曲的底气之一。
  李傕等人原为都伯(队长,辖五十人),对行政、文书等自然一窍不通,都委托给各曹副手处理,曹掾只是个挂名,主要工作还是担任董卓的随从和护卫。
  董卓死后,李傕等人地位顿时风雨飘摇。
  牛辅掌握着董卓这个小团体的财物,李傕郭汜樊稠等则掌握着武力。平时牛辅的地位以及被董卓的信任程度,都高于李郭等人。现在李郭等人威望更高,牛辅陷入不利局面。
  牛辅忙寻李儒密议。
  之前追杀关羽,就是李儒出的主意。
  李儒是冯翊郃阳人,富有智谋,而家世寒微,无出仕机会。董卓为袁隗司徒掾时,与李儒结识。李儒的智略给董卓留下很深的印象。
  董卓任并州刺史时,曾征辟李儒为州吏。李儒没有答应。
  董卓转任河东太守,再次征辟李儒。这次拿出主簿这种大吏的职位。
  李儒终于答应下来。
  在董卓威凌豪强、掌控河东的过程中,李儒绞尽脑汁,出谋划策,立下不小功劳。

和三国:从杀人亡命开始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