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左右为难的周县令(1/2)


  大奉向北辽朝贡已经十年了,白银布匹粮食年年数以百万计的送往北辽,朝廷无力承担,只能岁岁增加赋税。为此百姓们本就叫苦不迭,难以负担。大奉国力积弱,与北辽开战势必是以卵击石,自儿皇帝石敬瑭燕云十六州割让北辽之后,大奉便失去了养马要地,没有战马就没有骑兵,只靠步兵想要北伐,无疑是痴人说梦。
  征粮,就会把农户们仅存的一点口粮榨干,闹饥荒是必然的。征丁,更是要把青壮抽调,没有青壮劳力就无法耕种,会让大片的土地荒废,大奉会再次陷入混乱,近年来农民起义的事情早已屡见不鲜,也不知道朝廷这些尸位素餐的庸人们是如何想的。
  最不希望朝廷征粮征丁的就是桃源县的周大善人,周大善人本名周旺,祖上曾是皇亲贵族,追溯到大奉开国时,周家先祖曾是大奉第一亲王,不过两百多年,爵位的迭代,他们这一脉也早已泯然众人了。到了周旺这一代,爵位更是早就没有了,现在仅是一个拥有无数土地的豪绅而已,甚至连世家都算不上。遥想当年,整个均州都是周家的封地,现如今,也仅剩下桃源县八成的土地,当然早已不是封地了。复辟祖上的荣耀,便成了周旺一生的执念。
  桃源县下辖五个镇,有着农户九千余户,人口六万余人,此次征丁是抽三征一的政策,每三户出一人,整个桃源县要出三千多人,这三千多人大多都是周旺的佃户,少了这些人,周家大量的土地都会荒废,桃源县更是会出现无数的难民,周旺可是桃源县人人称赞的周大善人,自然是不能看着百姓们饿死,接济难民也是他这个大地主应该做的事情。
  “县令大人,近年来岁贡逐年增加,赋税也是逐年在涨,百姓手中也没有余粮,眼下夏收在即,若是再征丁,百姓们恐有哗变啊!”县衙的大厅里,周旺坐在首位,望着下首位的周县令语重心长的说道。
  周县令慌乱起身,躬身便拜:“大伯,长贵在大伯尊前,只行晚辈礼,大伯还是称小侄长贵即可。”
  周旺抿了一口茶,缓缓的放下茶具:“县令大人是我桃源县的县令大老爷,老夫一介布衣,怎敢高攀?”
  周县令微微颤抖,后背已被汗水浸湿,微微一顿,似乎想到了什么,深吸一口气,面容苍白的说道:“大伯,折煞小侄了,这次征丁是朝廷的旨意,长贵的上官下派的任务,小侄也是奉命行事,万望大伯莫要责怪小侄”
  “当”周旺把手上的茶具砸向周县令,登时滚烫的热水浸透周县令的衣衫,周县令却不敢妄动,一副犯错孩子的模样,低着头等待着周旺的训斥。
  “哼!别以为你攀上了上官,就可以肆意妄为,老夫的佃户一个不能少,至于如何和上官交差,那是你的事情。”周旺也懒得去训斥周县令,起身便离开。自己屈尊前来,周县令若是想不出办法,那就说明这个县令不合格,换一个便是。
  “县令大人,这里是桃源县,你要记清楚了。”门外传来周旺的警告的声音,周长贵周县令却是无奈的摇头。周县令终归是不敢得罪周旺,甚至于均州知州大人也不愿得罪周旺。只不过,朝廷的任务还是要完成的,桃源县九千多余户,三千名壮丁是必须要抓的,马上冬小麦就要成熟,征粮自然是没有问题,至于百姓能不能撑到秋收,周县令其实并不在意。这些种地的泥腿子,只要饿不死就不会有别的想法,只要没有造反的,那么自己就是无过了,至于功劳?木秀于林风必摧,自己在朝堂上没有靠山,安安稳稳的做个清知县就成。

和大奉桃源纪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