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砍杀(1/1)


  张景民骑着马,穿行在山谷间。含山是一座几乎突然从土里拔出来的石头山,山势尖锐,一块块鼓起的石头角如同钢刀的锋芒。这座山有个别名,唤作“琉璃山”。这来自于当地的一个传说。这个传说的由来已经没有谁知道了,但山边的居民却依然将传说世代相传。张景民在宁硕镇的这些日子,和人闲聊的时候,听人不止一次谈起过这个故事。故事说的是,此处本没有山,直到有一天,天上的一员天将失手打翻了一件琉璃盏,那琉璃盏坠落下来,掉在此地,摔得半碎不碎,化作了此处的这座大山。
  这个传说虽然有些荒诞,但却很一语中的地描绘出了含山的一个显著特征——破碎。在这座山里,分布着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山谷,大的可以容纳七八匹马并排而行,小的就只能一人一马勉强挤过去,还得时不时爬坡过沟。而且啊,这些大山谷和小山谷不是明显区别开来的。沿着大山谷行走,说不定走着走着就钻到了小道里。同样的,在小口子里钻来钻去,以为是山穷水尽之处了,前方却可能突然间豁然开朗起来。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山谷组成的道路复杂难走,当地在琉璃坠地的传说上又发展出了更进一步的说法,说那琉璃盏有迷惑人心的法力,人走入其中,如果心中七情六欲缠绵不断,就会迷失在片错综复杂的迷宫里。当然,这是个更荒诞的说法。宁硕镇的人自幼生活在周边,经常进入山中走动。那些道路虽然可以把外地人迷得七荤八素,但却难不倒这些本地的军士们。他们化整为零,各自挑选变更着道路,快速地从山谷中穿插了过去。张景民跟在一个引导的身后,此时钻到一片小隘口前头了。
  张景民双腿用力,督促马力,那匹战马一下子就从山口子里钻了出去,眼前正是大片行动中的梁军。那些人中的不少已经看见了张景民他们,都把头扭了过来,但人头攒动见,张景民无心去看他们的表情。他也根本没有理财这些人,一拨马头,往西方,也就是梁军的后头骑去了。
  张景民的身边是他的向导,高高举着一面迎风招展的大红旗,上头绣着个“张”字。他们从小路里钻出来,依然紧随着张景民的人只有六个人,所以要依靠旗帜,到了目的地再做整合。行动间,张景民不住看到右侧不同的山口里零零散散有宁硕骑兵蹿出来,也时不时有一股股作为警戒的梁军小股骑兵前来拦截。但这些人如何是张景民的对手?那些梁军骑兵大多马匹矮小瘦弱,行动笨拙不堪。张景民起先还动不动遇到些不怕死的跑过来,再到后来,竟是根本就没什么人前来阻拦了。不光是张景民如此,这些奔跑的宁硕军,大都在钻出山口后畅通无阻,在梁军的眼皮子底下策马奔驰。
  这种情形不出张景民所料。原来,张景民之前之所以要引诱梁军追击,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想让梁军行动起来。如果梁军是静止状态的话,一则容易用弓箭反击,二则也容易指挥布防。可梁军行动起来就不同了。虽然那些阻挡在大山口前头的梁军并没有移开,也确实守好了山口,阻碍了宁硕军很快速方便地钻出山谷,但那些无人看守的小口子,就没有人可以布防了。毕竟,当梁军移动时,虽说看到宁硕军钻出来,可那些普通的士兵、校官,又怎么敢擅自停止进军,去山口布防呢?出了差错算谁的?又怎么划定防区?这些都是不好解决的问题。梁军两万人上下的大军,何等浩浩荡荡的队伍,张景民在山上看得分明,那梁军主帅的帅旗立在梁军的前军部分。而如今,宁硕军大都是从梁军的后半部分钻出山口,只怕那梁军主帅此时,还不知道这里发生的情况呢!就这样,一边是梁军战战兢兢地继续朝前头进军,一边是宁硕骑兵三三两两结成小队,在梁军的旁边飞奔过去,倒也有几分和谐。
  张景民跑出许多路来,身边渐渐跟了不少见着他大旗随来的兵士。而此时此刻,他遥遥就看着梁军的尾巴了。却见道路上的梁军个个作奔走之态,远处更是人马嘶吼,几面大旗迎风飘扬,实在是混作一团。原来是些早到了的宁硕军已经发动了袭击。可怜那些梁军连衣甲都不全,背后被骑兵一冲,哪里遭得住?能往前逃的就往前逃,冲不过去的就往河滩子上跑。这些人在河滩子上,一脚水深一脚水浅,常有冷不防就跌倒的。也有不少宁硕军骑着马就去追杀,有的追得急,折了马蹄,连人带马摔倒下去。也有的确实杀了不少人。那些尸首倒在地上,河水上涨一回,就冲刷出一阵红晕来。
  张景民认得那儿的宁硕军竖着的大旗,胡节山、邹前盛的都在,心知他们行动得比自己更迅捷些。他看到梁军已经乱了阵脚,尾部也有人马堵住,便不再继续向前,乃是调转马头,令侍从举好大旗,从斜侧面冲入向东逃跑的梁军,连挥带刺,砍杀起来。

和列国风云录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