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2)


  我很用心、很负责任地上了三遍漆,去漆这用了十四年的实践构想,所写就的这篇小说。
  不知道二十五万以上的文字是不是应该论“篇”?还是称之为“部”?我想,我还是称之为“篇”吧。
  从一开始原来根本没往这方面靠拢。但冥冥之中,家庭、至亲、工作,都身不由己往这条线聚拢、交织、搅拌、融汇。文章本天成,驽钝偶得之。原词里的“妙手”,是因为这些是我的经历,是周边给我成长帮助鞭策的人一起写就的。我还是改成“驽钝”二字,这是因为我真的是从不懂到学习,直到现在都不敢说精通。只能算作是记录、借助和微调。
  这里面的有些事情是我亲身经历、感受其中。我在这些年里揣在裤兜里,有时候想放在一边,但这一放就又抓心挠肺。你不能忘了他或者是她,不能忘了本。有些事情是我工作过程、学习生存,我又没有办法预知后事,他或者她就这样在没有招呼之下,就跳了上来。说是搭乘这么一段,结果跟了一路。我下车了,他或者她却还没有下车,还想拉着我继续走下去。
  我口袋里、脑袋里、眼袋里,到处挂满了这样的场景、声音、人物,我这样看待他们或者她们,都可以是一个个天赋异禀的演员,台词熟练到让导演都为之叹服。对了,我是被他们或者她们硬推到显示器前的编剧,我仓促间拿起笔,里面的内容就是这些演员,这些戏精自己编撰,自己在过程拿起遮光板、拿起摄像机、支起话筒,卡,开始!卡,结束!
  他们/她们的水平高到根本不会演第二条,所有的场景飞速推进,结合生活中他们/她们的哭戏转到笑容,对应工作里他们/她们的坚持转到争执。哇,太真实了。人和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丝丝入扣、逻辑清楚。不是所谓好人和坏人的转化,而是每个演员独立生存的逻辑运用。他们/她们用台词带动表情,用表情牵动寓意。不用特写,只有平实的镜头。从耳朵里导入剧情,平铺直叙,完全没有喧宾夺主。这才是故事的本身,不用硬性植入多少感情和旁白,多少伦理和道德。生活的自然面就这样横一道竖一道,然后用牙线一拉一剜,松开的时候,你的面前就已经呈现出所有的情节。
  你跟着生存、生活、实践和阅历,一层层地走进这些场景里。原来,这就是生活里的积淀,勾芡搅拌摇匀。平凡到你想逃离,平淡到你觉得很是无趣。是的,老人的对话、邻里的罅隙、同事的戏谑、对手的交流,像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哪怕底下膈应着尖利石块,混浊着粗粝沙泥,但表面还是那样温婉顺和,平心静气。
  你就跟着这样的情节走吧。不管是话里有话,还是窃窃私语。不管是拼凑月光,还是集腋成裘。有人说,小声的说就是小说。是吧?交流、旁听,这么多演员共同织就出了大家的作品。七十二家房客,不,七百二十家房客,不,应该是更多。哪怕从全部的经历里,汇聚的一千六百多户人家的肢体动作、表情手势,情感交流、语言对应。这一幕幕场景,有平稳地向前推进。每个演员都大公无私的关注参与,哪怕只有一句台词,一个身影,充当背景灯泡,都是无怨无悔。因为,他们/她们演的本来就是自己,他们/她们想在镜头前演好自己。热泪盈眶地演,全副身心地演,竭尽全力地演。他们/她们用自己的语言带动全身的表情肢体。他们/她们是在诠释自己、演绎自己的主张和价值。在镜头里的每一分每一秒,心里多么希望能够独霸着,好好有时间去讲全讲完心里的道理。去讲透自己的人生、生活的逻辑,包括对当下生存的主张。他们/她们用学者的语气、用管理的语言、用居民的诉求、用家庭的原理,一字字一句句丈量着自己认为的空间、道理、主张和发展,想从自己甚至已经尽可能考虑到周边人的角度里,去提醒规则、改变秩。

和屋物檐业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