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1/3)


  写这篇小说前,我正经历着其中的一切,可以说小说中叙述的三年背景,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和世界上大多数人经历过的。和生活,和家庭,和亲人,这是刻骨铭心的经历,也是亲身参与的过程。
  作为物业服务人员中的一份子,我这样的角色经历有十多年,在这十多年里,自己家庭和工作交错前行,打个比方,就有点像一只行走的猫,别人看来瞪着眼睛以为是炯炯有神,实际充满了惶恐不安。交错前行的步伐,带着家庭和工作,实际跌跌撞撞。
  各个企业的领导阶段信任,放在了企业物业统筹管理的位置,实际还是有很多的专业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实践才能够融会贯通的,这一点我只能学个皮毛,用的实在肤浅之至。于是,在工作的结果和领导的要求以及企业的发展中间,来回跳跃(实际就是来回跳槽),不断再学习,不断再实践。还好,真的还好,在跳跃之间,以往的领导都给我更多的关注和信任,有些过失,没有耽误企业的发展过程和推进原旨,万幸!
  回到小说。如果说这篇小说还需要有什么理论依据和价值依附来对发表壮胆的话,我只能从原来经历开发初始的企业品牌,客户服务,到后来任职物业管理后的经历,以及自己所认同的理论里找寻。
  记得在去年,梳理物业生活服务模式的时候,偶然的机会查阅到一种说法,然后就买了这本书,还是旧书,但只要里面的内容和意思与自己的想法基本趋同,我认为就能够给小说插上理论的助推,就是书胆,就是值得的。
  这本书就是德国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著作--《“匀质”的秩序与“清晰的建造”》。其中有这样几句观点,如“近几十年,也许近百年来,我们建筑学遭遇到了极其强大的竞争……我们在真实世界难以想象的社区正在虚拟空间中蓬勃发展。我们试图在大地上维持的区域和界限正在以无从察觉的方式合并,并进入一个更直接、更迷人和更灵活的领域--电子领域……我们仍沉浸在砂浆的死海中。如果我们不能将我们自身从‘永恒'中解放出来,转而思考更急迫、更当下的新问题,建筑学不会持续到2050年。”
  又如其中阐述,“通过使用当代的建筑技术,遵循构造清晰的要求,并以结构的原理作指导,他以创造性的建筑语言努力去阐释这些力量。在这种背景下的结构并不暗示着柱、梁或桁架--这些都是构造的组成部分。结构在这里更多地指一种形态学的显现以覆盖事物的有机秩序--它渗透于整个建筑的结构组织当中,并且将建筑的每一个部分阐释成一种必需的和不可遁免的状态:即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成为结构的一种结果,而非构造的理由。”
  再如密斯所说--“结构是像逻辑一样的东西”。
  我想,这也是我对物业承接的价值认同,源于建筑,但一定是有逻辑一样的东西,依附期间,演绎升华。当然这是结合物业专业的推动和依据,算是为自己的文字找了一点硬道理。

和屋物檐业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