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白鹿塬上(1/3)


  夏日的渭北,满眼青翠。
  怀玉端着碗跟武士恪一样蹲在窑洞前院里榆树荫下喝着羊骨汤,视野开阔风景很好,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今天的羊汤没昨天的香,尤其是骨头上一点肉都没。
  老武却喝的贼香,看他那样,很难想象他是个致仕禁军武官。
  龙桥堡依龙桥两岸河坡挖窑而居,上下大约三层,武家在最上一层,他发现最上层的窑洞明显大些,院子都大点,而最底下的明显要小些差些。
  “当初来此安置,五十户禁军也是按官职、勋官大小来分地修窑的。”
  老武在龙桥堡,是在禁军里任职最高的,从七品下屯营旅帅。
  “阿娘、大姐她们呢?”
  “采桑去了,快回来了。”
  大唐农业也可称为农桑经济,小农模式,大抵便是男耕女织。龙桥堡这里主要是种植麦粟,也种大豆糜子荞麦等粮食,上外他们还种桑种麻,养蚕织布,百姓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
  “等你的地分下来,二十亩永业田也得种桑种枣,官府都有规定的。”老爹提醒他。
  “不种不行吗,种其它的也可以吧?”怀玉想到自己带来的那几箱行李,其中就有不少种子,他在山上时跟老道也是开了几亩荒地,种玉米土豆也种些粟和糜子这些,另外南瓜豆角辣椒西红杮这些四季蔬菜也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
  等分了地,自己应当把这些种子种上。
  老爹摇头,“口分田可以随便种,但永业田得种桑枣,以前永业田就叫桑田,官府规定二十亩永业田至少要种五十棵桑树,外加十棵榆树和十棵枣树,要是土地不适合种,可以改种其它树,但必须在分地后三年内完成。”
  “为啥?”怀玉觉得这规定有些奇怪,怎么还非强制种树?
  “地是朝廷所授,你不守法令,朝廷也自然可以收回土地,让种树的原因......很快的,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厉害的三日断五匹,老织工甚至夜晚摸黑都能纺织不影响。那些顶级织工,复杂名贵的散光绫,每匹值万钱,她们两月就能完成一匹。
  普通农妇每年绢布产量都差不多,一受桑、蚕量的影响,二是家务太多。
  至于说唐代的桑树,其实一直以来都是树桑,怀玉说的那种是后世的地桑,要定期修剪,截干留枝,这样能控制生长,方便采摘,甚至每年出叶早,产量高,但需要更多的肥料,以及更多的人工精细管理。
  而初唐不管是种粮还是种桑,都属于粗放式管理,既缺肥料也缺劳力,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去反复修剪。
  另外树桑有个好处,是可以间种粮食,每亩桑地大约还能收正常一半的粮。
  老武说他们清河这边的地都是白渠浇灌的好地,每亩最少能产一石五,二十亩桑树间种粮食,年景好也还能收获十五石粮。
  武家是地主,却也缺人少肥,三百亩地,除种了几十亩桑榆枣树外,其余二百多亩地除去出租的,剩下的分成三份,轮耕休种以蓄养地力。

和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