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开业(1/2)


  天也开始放亮,看起来是一个晴天。
  赶集的人也在陆陆续续的赶过来,因为鹅池地处三县交界地,所以自古以来,商贸氛围就十分浓厚。
  来鹅池赶集的有本县的学堂乡,新华乡的,石家河乡的;有酉阳县的苍岭乡的,浪坪乡的;彭水县的梅子乡,鞍子乡的。、
  鹅池的有从四果山来的,有从佛山来的,有从杜家来的,有从南溪来的,有从老红椿来的,有从青杠林坝来的,有从徐家寨来的。
  当然来得最早的是卖菜的妇女,就在我家门口过去几米的地方,一共七八个人,都带着火桶,坐在火桶上,后面是背篓,一个个蜷缩着身体,身上衣服多是补丁,鞋子已经湿完了。面前多是白菜,大葱,洋芋,红苕,干洋芋片,干缸豆,干辣椒等常见的蔬菜。
  这时候,肉还没有放开经营,还是在经营站专卖。
  街上的居民也纷纷抗出了木板,长凳,准备摆摊,有的是自己摆摊卖货,有的是租给外乡的货商,有的就是一块烂布放在地上就算是摊位了。
  有卖衣服裤子的,有卖鞋的,有卖香烛纸的,有修鞋的,有卖扫把的,有卖箩兜簸箕的,还有卖杠碳的,有炸油粑粑的,有卖炸豆腐的,等等。
  等到8点多时,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或是头顶包着白布的老人,或是身着艳丽服饰土家少女,或是着长裙的苗族少女,或是魁梧雄壮的苗族阿哥,或是浑身是汗的挑夫,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
  母亲看了看外面的人,麻利哦走进灶房把昨晚发酵好的灰面抱在手上,用菜刀削成一片一片的飞进满是开水的锅里,煮几分钟后,再现切洋芋片倒进去,抓一把花椒,放上盐和猪油,一锅面疙瘩就弄好了。
  先给火埠上的奶奶和外婆端了去,然后全家吃得大汗淋漓。几下刷了碗。
  那时候,学校是9点上课,中午不休息,下午4点多就放学,没有晚自习,因为要大多数学生是很远的地方来。对上课时间也不是要求那么严,因为学生是没有手表的,甚至有的家庭里都没有钟表。父亲带着姐姐去上课去了,母亲和大伯站在门口看着外面的行人不住的利嘴直笑,仿佛看见了所有人全涌进我家杂货店买东西一样。
  母亲隔几分钟就要进去看看挂在灶房里的时钟,又跑到杂货屋转转,好像生怕错过了时间。
  慢慢的,老红椿的人到了,坤伯伯和兴容伯娘,前伯伯和鹅伯娘,仁伯伯,江伯伯,会民哥,维二伯伯,泽二伯伯,真伯伯和真伯娘,渊哥等等。
  干湿洞的人也到了,嘎公,大舅,幺舅,二姐的干妈,还有许多我不认识的人。
  他们全站在商店外面,抽草烟,抽香烟,摆龙门阵。母亲连忙把家里所有的凳子全端了出来,请他们坐,年纪大点的就坐下了,年轻的就站着。
  奶奶和外婆也出来打招呼了,拉着和他们年纪差不多的老人家就外火埠上领。外婆还去端了几个小洋瓷缸,给大家倒茶。大家聊得不亦乐乎!
  时间到了10点钟,母亲就转进了杂货铺,在窗户下等着,阳光从缝隙里洒进来,灰尘在阳光下上下左右翻滚。
  10点5分,母亲已经挽好衣袖,不住的从缝隙里往外看。

和80年代的前半生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