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票证使用标准(1/2)


  五、六十年代国家为了职工干部和城镇居民的生活有保障,对吃穿用基本生活所需的物资,实行了计划管理,凭票证定量供应。所谓定量供应,绝不是按需供够,而是根据东西的多少,按人分等级平均供应。那时对职工干部和城镇居民主要生活物资的供应标准是:成人每月粮食22至25市斤,食油2至4两,肉2至5两,这个标准也难以保证。
  困难时期使用票证的大致情况是:
  1、粮票,用于吃商品粮的职工干部出差,或不在单位伙食上吃饭向本人支付购买口粮的凭据(居民和饮食单位使用购粮证)。
  粮票分三类:全国通用粮票、军用粮票、××省通用粮票(也叫地方粮票)。前两种粮票分别在全国和全军使用,地方粮票是哪个省的只能在哪个省使用,跨省无效。
  2、食油票,随粮票印发。困难时期成人每月供应二两。
  3、布票(不种棉地区农民也有),不分供应标准,居民农民、大人小孩一样,每人二尺。4、其他:棉票(不种棉花地区的农民也有)每年每人一市斤。限时购买,过期作废。
  烟票,职工干部不分男女,不分会不会吸烟(有的也只供给会吸烟的)平均供应二至五盒,且多为“双鱼牌”、“大刀牌”、“革新牌”、“宝成牌”劣质烟。偶见到有吸“前门牌”、“牡丹牌”者,感到惊讶。
  此外,还有众多的蔬菜票、煤油票、火柴票、豆腐票、豆渣票、花椒、草果票等等。这些票证时有时无,就是有供应也极少,如花椒、草果只供应一两。
  机关团体有时也分配到一、二辆自行车,但要自报公议,领导批准,才能买到手。有個易老师分至一个搪瓷杯票,他想买个搪瓷盆,于是,将“杯”涂改为“盆”,去买时被查出,受记过处分。
  二、持证购物何其难
  困难时期,凭票证要把供应的东西买到手也比较困难。常见到这几种现象:一是大摆“长蛇阵”排队购买。特别是什么东西的信息,马上成了“爆炸新闻”一个比一个心里急,一个比一个跑得快;商店未开门,门前排队者成了一条龙。二是抢购旋风。遇到商业单位清仓,尤其是一条街上有这样若干摊子,困难的人们蜂拥而上,你挤他拥,男呼女叫,有的人冲罢甲摊,又闯乙摊,只见人头攒动,人浪滚滚如旋风扫地。致于抢购到什么东西,用的上用不上,那怕挤掉帽子踏破鞋,也顾不了那么多。
  三是盲目乱购。有些人在街上溜达,或出差于外地,本来没有打算买什么东西,但在市场上碰到抢购机会,也盲目地挤着排队,轮到买时,知道卖的是辣椒,只好不买了,白浪费时间,还有未结婚的老光棍抢购女性用品,真是洋相百出。
  三、缺吃少喝何其苦
  困难时间,凭票证把供应的东西买到手,就这点东西如何能省吃俭用,人们颇费苦心。
  1、往锅里下米,不能象今天这么随便。一般要用量器过量或用秤称量。如果超吃了,就要缺粮断炊,故那时,艰苦朴素,励行节约蔚然成风,“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困难时期供应的粮食品种也很复杂,有粗粮、细粮、红薯、芋头等等。做饭时如何搭配,也颇费心思。经常是“上午活动量大吃干的,下午活动量小吃稀的。”“农忙全天吃干的、农闲大多吃稀的。”
  2、吃饭,不能放开肚皮吃饱,一般也不能自己动手舀饭。在单位食堂就餐,馍用秤称,饭用碗蒸,一人一份,不多不少。也有炊事员掌勺均分的。炊事员掌勺分饭,对于计量不准,也闹出些穷酸事来,因数量不够,与炊事员争争吵吵的有之;炊事员难当而“罢工”或甩勺子甩碗的有之;为多买一个馍,被管伙员训斥或夺回,二人撕打者有之。有的炊事员看人情打饭,大家编“陈师打饭闪两闪,罗师打菜打颤颤,王师捞面乱动弹”的顺口溜来嘲弄。

和四合院:原本只想当个小透明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