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懵懂(1/1)


  别人的大学可能会用“迷茫”两个字来形容,而普信还达不到这个水平,充其量只能算是“懵懂”。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迷茫”代表了这个人已经开始思考了,只不过还没想明白而已,所以人会有迷茫的感觉。而“懵懂”一词后面通常会跟另外一个词,那就是“无知”。虽然考上了大学,但那也仅仅代表普信的考试成绩够到了高考分数线而已。普信还是原来那个“无知”的普信,她的认知还停留在初中甚至小学水平。高中三年,普信绝对是心无旁骛的(虽然中间也有点小小的涟漪,但那不是主旋律),在她的眼里只有学习,以至于她上了三年高中,她能记住的同学只有周围那5、6个人。也就是说,普信在学校的社交圈及其狭窄,而社交内容也非常单一: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而学习的内容也更单一:除了刷题、还是刷题,一门心思盯着分数的普信,自然也没有闲情逸致去博览群书。而父母这边,因为离开了生意场,他们也过上了半隐居生活,他们的社交圈除了家里的“疯狂动物城”,就是自己的那帮亲戚,父亲那边连亲戚都没有(唯一的同母异父的弟弟,已经不来往了),所以亲戚主要是指母亲这边的亲戚。亲戚中普信母亲走动最多的,就是四姨了,因为她肩负着照顾四姨的“使命”,每天风雨无阻地要去一趟四姨家,除了帮她做家务,还能说吧吐槽一下家长里短。普信那点可怜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通过这些渠道建立的,说建立可能也有点夸大了,直到上大学为止,普信可能都没有什么正儿八经的三观。
  拿到了大学的入场券,普信也想改变一下自己的形象。于是她和母亲去逛了县城最大的市场,当时买了一身白色的运动服和一双黑色的人造革皮鞋,因为预算有限,这一身行头下来,总价应该没超过100元。可能当时的普信觉得这一身衣服能给她带来那种“玉树临风”的气质吧。想象归想象,现实归现实,很快她的白色运动服的表面就起球了,看上去塑料感十足,她有生以来的第一双“皮鞋”也没好到哪去,除了鞋后跟“塌方”外,这双鞋还因为不透气,害她得了这辈子最大的顽疾:脚气。当然,这身衣服不好,还可以再买。在上大学期间,普信也开始“捯饬”自己,毕竟自己是女的嘛,还是有点爱美的小心思的。但是不论普信怎么买,好像总是买不到点上:买“另类”的衣服可以凸显自己的特别,但穿到普信身上就不是“另类”,而是“土气”。跟着母亲一起挑衣服吧,母亲看中的是“合身”,穿在普信身上是合身了,但是气质直接是“大妈”级别。在母亲的坚持下,普信的发型还是万年不变的短发,因为母亲认为:短头发好打理、长头发麻烦。可能最大的问题,不是出在衣服上,也不是出在发型上,而是身材上。前文提到,高中时普信迅速胖了起来,直到上大学,她都没有减肥,因为她母亲也有一个朴素的价值观:胖代表着健康,瘦人不抗病,干活也没力气。普信也坚信这一点:自己是健康的,是不需要减肥的。总之,因为见得少、用的少,普信的审美是一言难尽的。
  大学报到的第一天,普信是坐高中同学父亲的“便车”一起去的,因为她们两考到了同一所大学,出于老乡情和同学情,普信的行李连同她自己,搭上了前往省城的私家车,这也是她第一次接触自己亲戚以外的在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了——同学父亲陈叔叔,当地单位的一位大领导。此后,在大学的四年里,普信经常搭同学的便车,陈叔叔每次都会询问她一些学校的事情,普信都一一作答。在普信看来,搭便车也不是什么大事,不过是顺便的事情而已,自己还能省一笔路费。可她没想到的是,因为要带着她,可能会给别人带来这些麻烦:专门开车去家里接她、提前联系沟通、耽误同学及其家人的时间、不方便做自己的私事等等。但普信不管,她只是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这一切便利,她的眼里心里只有自己。好在陈叔叔一家格局大,没有跟她一般见识,但是,潜移默化中,这也更让普信觉得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没有问题的。

和普信的故事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