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焚书,吴阳前往南昌寻韩信(1/2)


  “臣建议,应该废私学,兴秦记,这样天下的百姓,及臣民思想可为一统。”
  “陛下,万万不可啊,诸子百家各有所长,废私学,实乃愚民之思呐。”
  就这样一场关于政治制度的廷议在咸阳宫展开。
  公元前213年(秦王政三十四)
  最终秦始皇听取了丞相李斯的建议,焚烧除秦国史官写的书,其他各国的历史书籍一律废止,民间流传的诸子百家学说,诗,书一律集中到郡县销毁。
  这一事件后世称之为焚书事件。
  一向喜武力镇压的秦始皇,并没有想到因为焚书事件,再次让自己与六国贵胄,及天下文人儒士离心离德。
  历史的磨盘从未停歇过,以吴阳如今的地位,对于焚书这样的历史性错误事件,确也是有心无力。
  傅罗县。
  吴阳带着亲卫曹休游走在田间地头,这成为他半年来每日必做的事情。
  风吹麦浪,空气中都夹杂着小麦的香味。
  前世,吴阳是地地道道的西北人,就好吃一口牛肉面,劲道的拉面,在配合几块硕大的牛肉片,一清两红的配色,简直是好看又好吃,要是再加一颗卤蛋,早上吃了,下午才饿。
  “曹休,百姓们是否开始收割谷物。”
  曹休原岭南军一名五百长,仅有二十四岁,却力大无穷,七尺有三的魁梧身材和那黝黑的皮肤,看一眼就感觉像一头随时择人而噬的猛兽。
  使用的武器是一把铁锤,足有二十公斤重(秦朝一公斤等于现在的253克)。
  吴阳在梅绢操练兵马时发现了此人,自己的亲卫队长囚吾在镇守横浦关,便将此人招来做了亲卫队长。
  “回大人,已经开始收割了。”
  “好啊,产量如何?”
  “无灾无害,今年的收成都很不错。”
  听到这里,吴阳也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前世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挨饿受冻过。
  秦末时期,虽然天下大一统了,但是百姓却过的更加苦不堪言。
  沉重的徭役赋税,压的他们疲惫不堪。
  根据历史记载,秦末时期,田租、口赋、徭役和兵役大概占据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二。
  秦始皇为了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动用刑徒及奴隶70万人。
  北击匈奴30万,戍守五岭50万,加上修长城,驰道、运输,全国服役者大概为300万。
  秦末时期,全国人口也才约2000多万,近1/6的人口就脱离了生产。
  可以说秦末时期,秦始皇确实是横征暴敛,一个皇朝的兴衰,百姓才是根本,基础。
  秦始皇将自己的根都挖塌了,能不乱吗?
  “县令大人,我家的小麦刚收,我给你送一些过去。”
  此时一名老翁走了过来,向吴阳行礼说道。
  “哈哈”
  “那便恭敬不如从命,阳,先谢过老丈!”
  “无妨,是我等该谢大人。”
  “时局的动荡,环境的好坏我们没有选择,可只要我们坚持,那便人人都能过上富足温饱的日子。”
  我作为一县之县令,让治下臣民衣食富足,这是我应该做的。
  虽然他们也要缴纳赋税,可是相比较中原地区,岭南之地的赋税可以说很低很低,这也是得益于吴阳给任嚣的建议和策略,才能让这岭南之地人人可安居乐业,家家有田地可耕种。

和秦末:姐夫帮小舅子打天下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