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青海湖(1/2)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
  穿上学士服的那一刻,冯天明才意识到,大学四年的生活真的结束了,自己又来到了人生的另一个十字路口。
  当车门打开的瞬间,他忍不住停下了脚步,再一次回头看着身后的校园,依然很美。
  夏日骄阳下,身后的那个女孩仍站在原地,未曾离去,泪水仍从她白皙娇美的脸上滚落着。
  他不愿,更不忍,在分离的季节,留给她的是自己的背影。
  守护着那个背影,一路奔跑远去,他的心里是多么地渴望夏至未至。
  “天明,你真的不回家一趟,看看爸妈吗?”冯天晴望着眼前的弟弟。
  “大姐,不敢回,我害怕自己回去了,就再没有勇气走出来了!”冯天明紧紧捏着手中被汗水浸湿的火车票,忍住将要落下的泪水,长舒了口气,仰起了头望着天空。
  湛蓝的天空中,一朵逆风漂浮的白云,宛如一艘小船在茫茫的大海中独自航行,再大的风浪也挡不住它驶向深海大洋。
  ……
  在暮色将临的时分,一场未知的新征程已开启。
  长夜漫漫路迢迢,经过二天一夜的火车颠簸,冯天明在青海湖下了车,又坐上了一辆长途汽车。
  汽车在穿越一片杳无人烟的沙漠与戈壁后,终于到达了支教地——海西。
  回望身后那片荒凉的沙漠,空阔寂寥、黄沙漫漫,没有任何生机。
  他的心情一下跌入低谷,从一开始的豪情万丈变得心灰意冷。
  望着天际那端云彩,他迷茫而又无措,担心自己的梦想,是否会像落日余晖那样终将逝去?
  恍惚间,他心生感慨,自己就要做那片云彩,遥远的天边就是梦想的所在,为了这个梦想,勇敢前行吧,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
  “如今的情况是,整个海西的中学老师异常缺少,教育局曾专门去到东部大学校园招聘,但每次都失望而归。”
  教育局领导感慨着,环顾着面前的12名支教的年轻人。
  “不过现在好了,有国家对西部教育事业的扶持,终于等来了你们,海西的娃娃们有希望了!”
  冯天明与另两个年轻人,被安排到距县城40公里之外的养贤中学。
  透过尘土飞扬的车窗,当他第一眼看到养贤中学时,他的内心被震撼到了……
  养贤中学,已净水泼道,红毡铺地。
  斑驳的围墙上,一条写有“热烈欢迎大学生到养贤中学支教”的大红横幅,在西部八月沧凉的风中翩翩起舞,显得格外的耀眼。
  校长与老师正在翘首盼望,孩子们列队在校门口夹道欢迎,众人脸上洋溢着热情的微笑。
  “辛苦了!欢迎你们!”校长与他们逐一握手。
  养贤中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和中学都在一起读。
  小学6个教学班,初中3个教学班,共有150名学生,而教师只有7名,学校实行复式教学模式,其中120名为留守学生,其父母均在外地务工。
  当天,三名年轻人,在顶着初入高原的反应,各自站上了那个被寄予希望的讲台。
  “同学们好,我叫冯天明。”在讲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注视下,他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和葫芦湾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