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家庭变故 1(1/3)


  1970年,207国道西边湾到隔壁的永江乡公路通车了,这也加快了这一带山区公路的建设。
  那时候,开山通路,除了桥梁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之外,基本上都是四邻八乡按人口抽调劳动力参加。
  从盘家洞通往何家洞的公路,必须翻过当地最高的紫金山,山那边全是上坡的盘山公路,过了天光坳开始下坡。
  解放后划分乡村界线,许多地方是以山为界。紫金山的东面属于盘家洞乡,西边属于何家洞乡。紫金山海拔约1000米,虽然不是很高,但坡度陡峭,四面都是大于45度角的山坡。山顶上曾经有一个用于抗日战争时期为空军导航的航标,多年后只剩下半截石柱。
  令人惊奇的是,离紫金山山顶坡下一二十米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洞眼儿,洞口有两个石杯,洞里流出一眼泉水,一年四季源源不断,无论当年雨水多少,都不影响它的流量。
  泉水清澈甘甜,夏天如冰水,冬天冒出热气。黄耀庭小时候曾经跟小伙伴们,在映山红盛开的时候,特意爬上山顶看过,还摘下树叶折成杯状,装水解渴。
  长大后也上过一次,是想看看山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大。结果发现,四面八方除了山还是山,山外有山,峰峦叠嶂。只有县城那个方向,地势较低一点,能看到很远的地方。肉眼能看到城镇的轮廓,模模糊糊的,就像是书本里写的海市蜃楼。
  紫金山东边阳光充足,一年可以种两季水稻,西边日照少,则只能种一季。可见这座山带给当地的气候甚至包括经济发展,影响是非常大的。后来,山的东面开发成猕猴桃种植基地,果实大而汁多,据说被选送到BJ去。而西边种的猕猴桃不仅个小,还全身是毛,硬梆梆的要到农历十一二月才能吃。
  公路勘察人员确定路线后,用石灰洒出两道白白的线,两条线中间就是需要挖通的位置。山多坡陡,几乎都是在半山腰上的悬崖上刨出一条路来。遇到石头太多太硬的地方,就凿眼安上炸药,放炮炸开。靠山的一边挖下来的土,堆积到坡边,一些没有滚落下去的积土,经过日晒雨淋,慢慢地就增加了路面宽度。
  过了紫金山这边,下坡到最低的地方栏干岌,有一条小河,1971年架了一座全石材的拱桥,“拱桥边”这三个字慢慢地就取代了之前的地名。
  离拱桥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就是黄毛江,第一户便是黄龙朝家。线路规划要经过横屋,也就是说他的这座新房子得搬迁。
  那时候是没有拆迁款之说的,一切服从集体利益,不跟你商量,通知你就行。当然,搬迁工程由公路建设指挥部和人民公社负责组织实施。
  接到要搬迁的通知,黄龙朝虽然心里一万个不愿意,但也不敢违抗上面的决定,又不知道搬到哪里去,好几天都心情不好。谁知就在这时候,发生了一个意外,差点让这个遭受灭顶之灾。
  傍晚,黄耀庭和黄能顺带着小锄头、竹筒和火钳,跑到他屋边的山上挖蚯蚓,黄能顺负责锄头挖,黄耀庭在挖开的泥土中找到蚯蚓,就用火钳夹到竹筒里。
  两人一边挖一边说着话,黄能顺挖开一块新土时,以为没有蚯蚓,接着就举起锄头挖第二下,却挖在低头捡蚯蚓的黄耀庭头上,“咚”的一声,把黄能顺吓傻了。

和那山,那事,那些人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