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第一次调研(1/1)


  李家三兄弟的事暂时告一段落,我开启了自己的调研之旅。
  我当时给自己的调研提出了三个问题。
  1.莲花村有什么?
  2.要先发展什么?后发展什么?
  3.怎么发展?有哪些资源支持我们。
  村委会并没有给我们配备交通工具,我就骑着从镇上买的二手电动车,开始了调研。
  我的第一站,是去看看莲花山的药材养殖。莲花山的药材比其他地方的好,在镇上很受欢迎。但是本地的药材养殖主要是散户在弄,缺乏资金和技术,难以形成规模化。在前两年,这边闹病虫害,药材地大面积死亡,让不少的药材养殖户退出了行业。
  第一户养殖户在山脚下,我敲了敲门,出来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大哥。我向大哥介绍了我的来意,开始交流起来。
  山脚下是向阳坡地海坡不是很高,这属于丘陵地带。这里适合种植黄芩和甘草。
  大哥给我拿出来这两种药材,教我识别药性。
  “这两种药材在这山脚种的多,这里海拔七八百米,而且向阳。莲花山的土很肥沃的,气候也刚刚好,种药材确实不错。”
  大哥指着饱满的药材,自豪地说道。
  在跟大哥的进一步交流中,我逐步地了解到他们的顾虑所在。
  我快速地在笔记本里写下:
  7.25日,向阳坡地的药材调研。
  1.资金问题。想要扩大养殖规模,但是缺乏本金和保障。这种保障就是像药材保险一样。
  2.技术的断层。这边时有爆发性病虫害产生,回导致大面积减产甚至是不产。这是这位大哥的最大顾虑。
  3.药材市场的价格波动。这里的药材都到了花桥的集散中心,这里主要是以药材批发为主,价格压的很低。按照大哥所说,有时候种植的多,反而是亏损的多。
  拜别过这位大哥,我又往周围的养殖户家里走去。
  我足足在这边待了一周,从山脚往山上走去。这边的药材养殖户一共八十多户,大的养殖户有十亩左右的药田,小的养殖户有三四亩药田。
  莲花山地处丘陵地带,海拔多数在五百米以上,是大漳山的余脉,最高的地方有一千七百多米。
  这里的气候非常适合药材生长,且土壤肥沃,药效自然好。但是莲花山的药材养殖不成体系,没有形成规模,很多适宜的地块还没被开发。
  在走访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遇到的问题。
  其实养殖户关心的,就是要保证药材不死,能卖出价钱,再是扩大规模。
  我回到村委会便在考虑如何完成这三步走。我认为,要让先吃螃蟹的养殖户切实感受到好处,吸引更多的养殖户来加入我们。
  药材能不能活的问题,是最影响养殖户信心的问题。
  这些养殖户都有一定的药材培育经验,多是30—50这个年龄段,他们想多赚钱。家里往往有老人要供养,有小孩要上学读书。他们承受不起一年白干的后果。
  前两年大规模病虫害,让养殖户们苦不堪言。接近二百户的养殖户们,锐减到八十来户。
  “他们说上辈子干坏事,这辈子种药材!”一个大姐回忆着当时那些养殖户外出务工说的话。
  可以这么说,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莲花村药材养殖产业的核心工作。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拍了很多照片,包括山地的位置和药材的生长情况等。
  我把这些照片结合到每到一处的海拔,太阳方位,湿度等信息整理成一份文件。这个就是莲花村药材产业发展的底图。
  我先是上网查询了很多资料,关于药材养殖的各类信息都进行了摘抄和整理。
  目前我国是大力支持药材种植的,有很多政策来鼓励养殖户们来参与到中药材的养殖中。
  国家出台了《中药种植工作实施方案》,针对中药材种植行业提供专项资金和补贴支持。对中小养殖户采取专项补贴,免征农业税等。而且,政府还出台贷款政策,定期向养殖户拨款。
  在深刻理解了国家对于中药材的扶持政策之后,我又开始了更多的思考。
  我们要干好莲花村的中药基地,就必须找到共性问题,提高效率。要充分地拿到钱,用好钱;更要要技术扶持和保障。
  思绪如泉涌,莲花村的中药行业要往哪走,要成为怎么样?
  我俯下身子,在案台上规划着莲花村中药材行业的蓝图。
  两条腿走路!对,民间组织也能给我们很多帮助。
  我继续想着想着,然后昏昏睡去。一连好多天,胡子拉碴的我除了去食堂吃饭就是在办公室奋笔疾书。
  

和州桥与花桥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