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不见天,不咬人(2/2)


  本来,他可以直接将竹溜子放血,但太阳出来,山里跟着升温,他还准备多找几只竹溜子,怕耽搁的时间长了,放血后的竹溜子会变味儿。
  随后,陈安再次跳到土沟里,俯身伸手朝洞道更深处摸索,不一会儿,再次提出一只更大一些的竹溜子,也用麻线拴了挂枝头上。
  他这才继续在这片长满茅草的大片山坡上,搜寻其余的竹溜子。
  又忙活了差不多五个多小时,陈安又找到三个竹溜子洞,搞出来四只竹溜子。
  此时都已经到下午了,到现在一嘴吃的都还没进肚,连水都没喝上一口,汗倒是流了不少的陈安,是真没力气了。
  看着六只胖墩墩的竹溜子,去了毛和五脏,少说也有十三四斤肉,够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眼看这片山坡也被搜了个遍,再没啥搞头,他拍打掉身上的泥土,将头发上沾染的草叶也扒拉掉,扛起锄头,提着六只竹溜子回家。
  陈安所在的村子叫石河子村,大山深处,靠近川陕交界。
  石河子,因为河沟中随处可见的大大小小的石头而得名,两侧被雨季流水冲刷后露出的光溜溜的黑石坡地随处可见。
  大村子就在沿河的一个大拐弯处的缓坡上,人家不多,只有四十来户。
  他的爷爷当年是从营口领着他老汉陈子谦逃荒进山来的,那时候,石河子村还只有八九户人家。
  哪怕原住的人家少,作为外来者,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融进村里,只能在石河子下游,距离村子五百米外的大山向阳缓坡高处上的一块平地上落户安家,一侧有着一条终年流水不断的小水沟,作为饮用水源。
  搭了茅草房、刀耕火种,这才渐渐有了现如今的老屋,扎下了根,随着时间推移,和村里人熟络起来,成了石河子村的一部分。
  后来,又零散来过几户人家,大都和陈安的阿公一样,以差不多的方式在山里落了户,为了选个比较好点的位置建房子,住得比较分散,也就是原住的几户人家比较集中,几十年下来,才有了如今的规模,也就是现在的生产队。
  虽属于蜀地,但位置太偏僻,距离最近的桃源小镇,都有十里地,至于到最近的县城,跟去陕西的汉中差不多,都是近七十里的山路。
  离大名鼎鼎的米仓道倒是不太远。
  早年间只是些崎岖陡峭的小道,后来才合众人的力,在政府的帮忙下,出义务工,开了一条通往镇上的三米宽的土路,算是方便了一些。
  陈安一路回去,没遇到什么人,只是远远地看到大路上有十来个人,背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从外边回来。
  陈安认出,那是生产队派到外边务工赚钱的副业队,都是有手艺的石匠、木匠,到外面帮人修堤建坝,筑基建房的。
  留在队里从事生产的人,一年到头,见不到什么钱,平日里也就指望着从鸡屁股里边抠出来的鸡蛋换个三分五分,帮补家用,还有就是年底的时候,养着的猪宰杀后上交半数换得三四十块钱,还得交上三块钱的屠宰税,再想见到钱,就得靠副业队了。
  一年下来的工分够不够换到一家子的口粮都不知道,更别提换钱了。
  副业队的人回来了,意味着年底清算工分换粮的时候到了。
  想到这件事,陈安忍不住嘀咕:“应该就是明天的事了。千万不能呆屋头,得找地方耍两天……不然遭不住!”

和1980巴山猎耕记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