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弘历的玩具(1/7)


  清乾隆三十七年,西元1772年,三月初四,京师,紫禁城。这一日,风和日丽。
  上午,担任大清宫廷造办处行走官职的法国耶稣会传教士蒋友仁带着一名行色匆匆的与他差不多相貌的传教士与一大群抬着大箱小箱的宫廷宦官行走在紫禁城之中。
  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并非清帝国的子民,但是这三名传教士一并身着清帝国官员的服饰,且与随行的宦官们一样,低着头,身体前驱,小步快走。
  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宫廷御花园,根据前来引导他们的宦官的说法,此时此刻,大清帝国的无上统治者乾隆皇帝弘历已经在御花园与他的后妃和亲近的王公大臣们“恭候多时”了。
  一群人走着走着,已经在帝国宫廷中为弘历服务了二十五年的蒋友仁的心思稍稍有些恍惚。
  临近御花园的时候,他想起了昨天晚上,他那位刚从法国抵达清帝国的耶稣会的同仁李俊贤对他的提问。
  当时,李俊贤一边捣鼓着他熟悉了没多久的抽气机,一边向蒋友仁发问。
  “米歇尔,明天御花园真的会有很多清国贵族和高官来吗?皇帝真的会在场吗?我自从来了清国,还从没见过皇帝,皇帝真的会喜欢我们带来的东西吗?”
  蒋友仁当时正在用李俊贤带来的最新款式的望远镜观察星空,听到李俊贤如此发问,点了点头,
  “会的,放心吧,皇帝很喜欢我们带来的新东西,只要是清国没有的,皇帝都有十足的好奇心,都很愿意观摩,几十年了,从没有变过。”
  “这样的话,皇帝会不会答应我们放开传教的限制呢?”
  李俊贤一听,便有些兴奋,低声道:“这些都是最新的科学产品,巴黎教会那边花费了很多功夫才弄到的,尤其是这台望远镜,那可是去年才制成的最新产品,我们出发之前,巴黎的主教对我们此行抱有很大的期望。”
  蒋友仁没说话,只是面色上稍稍有些落寞之意。
  李俊贤没看出蒋友仁面色上的落寞,自顾自地说着:“你也知道,欧洲很多王室对我们不满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教皇刚上位没多久,位置不稳,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教会给他的压力很大,他虽然想要保住我们,但是缺少时间和机遇。
  这一次我们来,就是为了做一次努力,让清国皇帝允许我们传教,这样一来,消息传回去,我们耶稣会达成了几百年来都没有人可以达成的使命,那些反对我们的君主也不敢对我们有什么想法了,毕竟他们可不敢得罪清国皇帝。”
  蒋友仁闻言,稍稍叹了口气。
  他如何不知道耶稣会眼下在欧洲的尴尬处境呢?
  他当然也想要为耶稣会的存续做一些工作,他知道欧陆各国对完全屠灭了称霸中亚的准噶尔汗国的大清帝国的畏惧和忌惮,所以他为那位最高统治者竭尽全力的服务了二十五年,也竭尽全力的游说了二十五年。
  但是皇帝的态度一如既往,不曾动摇。
  经过二十五年的漫长时间,蒋友仁也渐渐的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还能留在皇帝身边。
  无外乎自己掌握着皇帝所需要的绘画、机械、数学、天文方面的知识,可以为皇帝在日常生活和个人享受方面提供足够的便利与愉悦。
  比如自己花了十年时间完成的充满了法国宫廷风格的圆明园大水法,便深受皇帝的喜爱。
  他知道,皇帝对待他、以及他的那些传教士同仁们的态度,实质上便是对待一名工匠的态度。

和兰芳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