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戏台(1/1)


  每逢年景,我总会想起家乡的那个戏台。
  老戏台原本是建在堡子里的,后来,没了土匪,堡子城墙拆了,老戏台也跟着拆了,变成村里一户姓陶人家的房子。知道老戏台是因为传闻这户姓陶人家在拆老戏台的时候挖到了不知哪家地主的金条从而发家的。同时传闻的还有每到夜半的时候,老戏台原有的地方总能听到有人唱戏的声音。还有人说,那声音不是唱戏,是有人哭喊着找自己的金条。
  新戏台建起的时候,大概是在八十年代初期,属于那个年代村里最高大宏伟的建筑。实木地板搭台,水泥红砖砌墙,正面中间上方位置用水泥造了一颗红色的五角星,正面两侧画了敦煌飞天,戏台上装着各式色彩的布景和帷幕,显得格外庄严、神圣。
  每逢过年戏台两侧的柱子上都会贴上红纸黑字的对联。村里人喜欢咬文嚼字,对这幅对联也非常重视。写对联的任务也就落到了有着靖远师范学历的三爷身上。可是,有一年三爷自撰了一幅对联,据说是骂村里书记作风有问题的,一时成了街头巷尾,十里八村议论的大事。再后来,三爷也就失去了写对联的资格。
  新戏台是我大舅当村长时候的主要政绩。我曾见过大舅威风的站在戏台上讲话。也曾听到大舅大声的主持公判赌博犯罪案的大会。看着台下的犯罪份子低头丧气的模样,不懂世事的我也曾趾高气扬的背着手走路,因为村长是我大舅。当然,大舅也是很爱护他的这个舞台的,每天一大早都能看到大舅挑水去打扫戏台。每天都能看到大舅背着手围着戏台转圈,想着村里的大事。
  每逢年景,新戏台总是最热闹的,整个正月都是锣鼓喧天,大戏连台。西北人喜欢吼秦腔,西北人家的娃娃也是。娃娃们很早就提个小火炉,跑到戏台前的空地上,摆上凳子给家人占地方。爷爷奶奶是要等戏开演的时候才裹个厚厚的羊皮袄来看戏的。
  戏台帷幕慢慢拉开,先是杨老师敲打清脆的干鼓声,紧接着陶正林的唢呐声,尚老师和其他几个人的京胡、二胡声,董常青的杨琴声,声声震天,此起彼伏。一阵“急催慢赶”后,才是演员登台。唱戏的演员都是本村具有家族传承的人家。寇明新是专演皇帝、八贤王的,陈其文和顾明陆是演焦赞、孟良的,顾书记是演杨六郎的,杨尕海是演杨宗保的,陈其花是演穆桂英的,顾秀萍是演皇姑的,尕金牙是演秦香莲的。
  记忆最深的戏曲就是秦腔《铡美案》。陈世美考取功名后,抛弃了揭发妻子和一对儿女,娶了皇帝的妹妹。秦香莲牵着一对儿女告状途中遭遇了陈世美派来的韩琪的追杀,秦香莲和一对儿女左躲右藏,声声哀嚎。韩琪不忍将之杀害,又无法回去交差,随自杀身亡。最后秦香莲状告到包拯府,包拯不顾皇太后威胁,用龙头铡刀铡了陈世美。戏已经看过好多年了,当年演秦香莲的尕金牙却在多年之后被女婿提刀追杀了全家。难道真是戏如人生吗?
  前几年,听大舅说,新戏台也拆了,变成了两层楼的村委会。只是,不知道村里的人拆这座高大宏伟的建筑时,有没有发现里面也藏有金条?有没有也在夜半会听到有人哭着找戏台?或许,有!或许没有!但是,新戏台毕竟是一代人的记忆!还是有故事的。

和牛铃声声响叮当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