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非遗文化风波(1/6)


  农民丰收节后,满红直播带货的事情家喻户晓。见短视频可以带来效益,鹭河迅速刮起了一阵玩短视频的热潮,不时有人在田间地头拿着手机拍这拍那,还有的姑娘在自家门口扭来扭去。问他们这一天天的对着手机干嘛呢,他们不约而同地说“拍短视频、刷短视频呢”。一时间,人人捧着手机沉迷在短视频里面不可自拔,久而久之就连跳广场舞的大妈、杀猪的大伯也开始玩起了短视频。很多人就不理解了,一个小小砖头样的手机里面到底暗藏了怎样的玄机,这些吃饱了没事干的人,天天对着手机捣鼓到底意义在哪里,玩短视频这件事很快就成了鹭河人茶余饭后后的谈资。直到有一天,有人郑重其事地说,刘屋大山的儿子满红,拿着手机对着田里的禾苗拍短视频,积累了许多粉丝,农民丰收节的时候玩了一次直播,卖了好几百斤黄元米果呢。这时,大伙才发现,守着一亩三分地也不一定能赚多少钱,这下可好,玩手机短视频竟然可以赚钱了。
  细细来看,鹭河玩短视频的人主要有这么几类,一类是天天对着手机唱歌跳舞,这类主要以姑娘和广场舞的大妈居多,不过这类常常招人诟病。村里人说:“某某啊,每次都在手机里露胳膊露腿,穿着妖艳,甚至连胸部、臀部都露一点点给别人看,少儿不宜,有伤风化。”
  有人说:“人家可受欢迎哩,很多人留言说‘小姐姐,人长得漂亮、歌唱得好听,给你点赞’‘小姐姐,鹭河在哪里啊,我要去鹭河找你。’还有很多网友给他们打赏呢?”
  一类是在田间地头拍蔬菜、禾苗、庄稼,拍自己干农活,去哪里拍哪里,干什么拍什么。动不动就对着手机说:“家人们,今天我带你们去看看我种的水空心菜和高笋。”“家人们,这是我的草莓基地,欢迎来鹭河摘草莓。”这类主播中规中矩,粉丝不多,影响力不大。但还是有村民不喜欢,他们说:“一做田老表,去干什么,都往手机里发视频,谁稀罕啊。还有,对谁都叫家人们,真的太轻浮了。”
  一类是分享鹭河的新鲜事,无论鹭河发生什么大事小事都往手机发短视频,以往鹭河人了解身边事主要看鹭河人办的公众号,现在公众号没人看了,都喜欢捣鼓短视频。不过也有打失误的时候,因为发布假新闻和谣言,不少这类的短视频被封号了。
  还有一类是发短视频纯粹就是打发时间,什么也不图。不过他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发的短视频几乎没人看,要么自己给自己点赞,要么就几个熟人相互点赞偷着乐。
  时间久了,有人就沉迷于短视频,不下地干活,不照看孩子,甚至连庄稼给虫吃了,孩子走丢了都一无所知。但短视频还是给鹭河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有的人名气大了,成了网红,有的人学会了短视频直播卖农特产品,满红就是其中之一。
  这些天,刘老师时常端着手机发呆,琢磨着短视频的事情。可寻思了很久,仍然有些问题整不明白。于是,他骑个摩托车从村岭来了刘屋,满红见刘老师来了,便放下手头的事情说:“刘老师来,快进屋里坐。”
  “满红,我想和你商量个事。”
  “刘老师,有什么事请尽管说。”
  “满红,你看,现在鹭河人人都玩起了短视频,我想着要是能拍拍我们美丽的鹭河,把我们鹭河的文化和农特产品展示出去那该多好啊。”
  “所以,您也想拍短视频是吗?”
  “对啊,可是我不会拍,想请你帮忙呢。”
  “刘老师,没有问题,我回乡创业您帮了我不少忙呢。拍短视频的事情就包在我身上,我一定帮您拍好。”
  “可是,我们怎么拍呢?”
  “刘老师,我想了想,我们的短视频要和其他人的不一样,一是内容不一样。主要以介绍鹭河的旅游景点、美食和文化为主,让城里的朋友看了短视频后对我们鹭河的生活向往,这样可以吸引更多人来鹭河旅游。二是呈现形式不一样。要有主题有系列,比如分鹭河景点、鹭河美食、鹭河农特产品、鹭河宗祠,等等,分系列、分节奏更新短视频。三是表达主题不一样。其他人拍短视频都讲自己怎么样怎么样,我们是放弃小我,选择大我,主要以宣传鹭河为主,目标是让我们的短视频号迅速成为鹭河最有影响力的生活服务类的号,相当于我们鹭河人的电视台。到时候,我们的短视频一定能火起来,刘老师就是鹭河的网红了。”

和鹭河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