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1/2)


  如今的阿光叔早已是花甲老人,加上残疾,身子佝偻在轮椅上,腰下盖着毯子,毯子瘪瘪的看不出腿部的形状,只在下方荡着一双穿着耐克牌运动鞋的脚。可阿光叔精气神很足,嗓门依旧很大,满是皱纹的脸上挂着满足的微笑。他抬头看了眼柱子,指了指我,“我就说是园园嘛!”他开心地拍了下轮椅的扶手说,“我呀,人老身残眼神却好的不得了。”他挥动着双手有些激动地告诉我,刚才在织机展厅他就看见了我,又怕打搅学生听讲解,就没敢上前打招呼。他朝柱子叔撇了撇嘴,有些不屑对我道:“你柱子叔还不信,非说我眼花认错人了。”柱子叔微笑,不予置否。静雅眼角翘了翘,莞尔一笑,“开馆仪式那日没见你来,阿光就一直念叨着,园园为何没来。”她掖了掖阿光身上的毯子,揶揄地说,“那日,阿光言之凿凿说开馆仪式后园园定会去看他,还吩咐阿姨多准备些菜食。没曾想开馆仪式你没到场。今儿猛不丁看到你过来,他呀可开心了。”我有些尴尬,脸颊开始发烫。我很抱歉说:“接到邀请特别高兴,跟阿光叔料想的一样,原本想参观过后就去看你们,可那日工作缠身实在走不开,只得让人带口信过来说明原由。”柱子叔颔首,阿光哈哈一笑,点头称:“工作要紧!”我赶紧跟着说:“看展览也要紧,这不,逮住空挡我就赶过来了。”柱子叔点点头,满脸漾着笑意。他指了指身后的展馆,“参观过后,感觉如何?”他问。我狠狠地点了点头,说:“柱子叔,你们建立这样的地方丝绸专门场馆对促进吴城传统产业的发展,传承和推进丝绸文化具有积极意义。”我看到柱子叔眼里的欣喜和鼓励,便鼓足勇气继续说,“吴城丝绸博物馆浓缩了吴城了千余年丝绸发展史,从蚕桑文化的展示,可以看到蚕到丝的整个过程。而在丝绸文化推广中,从本地做起,以吴城地方丝绸为主题展示整个丝绸发展史。”说罢,我又兴趣盎然地比划,“噢,那个沉浸式体验互动环节挺有趣,让人印象深刻,比如木织机,可以让参观者亲自上去坐一坐,拉一拉感受古代机器的精巧。”柱子叔很开心,心花怒放的样子。在丝绸行业滚打摸爬多年的静雅这会儿插言:“伢吴城丝绸人的意识并勿落后,在技术和市场上都有过大胆尝试,丝绸工艺相当精细,世界闻名。吴城自古丝绸文化底蕴深厚,从创新产品层面开始,并以文化底蕴来提升成品内涵,将丝绸产品升级为搜藏品、艺术品。那么以文化的名义,以博物馆的形式保存关于养蚕丝织业记忆则成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从市场与文化层面上来看也具有积极意义。”静雅的声音糯糯的,软软的,听在耳朵里很适宜,很好听,像山涧清风拂过耳畔。
  “你对哪个展馆印象最深?”柱子叔又问。“织机展厅。”我不加思索地回答。听到这样的回答,他那历经沧桑的脸上挂满了笑意。他慢条斯理地开口:“我们经常说丝绸是开通丝绸之路的原动力,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丝绸织造出来,没有丝绸织造背后的技术支撑的话,那么丝绸就无法成为全球化的一个奢侈品。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叫做`日出万匹,衣被天下',表述的就是织机的贡献。”静雅也在一旁跟我解释,织机就是伴随着不同的丝绸品种逐步发展起来的。没有织机的发展,就不会有今天丝绸种类的多样化和产品的升级创新。国际上现代织机发展非常快,现代织机及其配套设备智能化发展迅猛,据此丝绸面料开发和生产工艺也随之在不断地传承和创新。

和绿色嬗变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