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当下年轻人的精神结构(1/1)


  第二个问题,有激情无信仰。什么叫激情?干活拼命干,信仰是什么,不是信神,也不是虚构一个什么唯一,而是说一生放不下的东西。一辈子人生很短,你拿什么一以贯之,一个人越早找到自己一辈子放不下的东西越好,因为他需要积累,需要一点一点地去深化。什么叫生命的质量?就是在信仰的推动下,持续不断地去把一个事情做得很美,有一种对社会的巨大的价值。所以机会主义的人,为什么我们现在百年老店很少,没信仰,不是说自己一辈子要做这个事情。因为我们要找信仰,所以我们要去做尝试,年轻人要去试错,年轻人要去不停地体会自己,你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我想这也是当下的一个问题,我们在追求很多东西的时候,看上去好像非常有劲,但实际上是碎片化的。
  还有就是高欲望低价值,我们很多追求的那些东西,价值在哪里,说不出来。美国温斯堡,著名的一个企业家,这个人叫舍伍德·安德森,大概1910年,36岁的时候,在办公室里正在跟女秘书口述一份文件的时候,忽然说不下去了,脑子里一片空白。女秘书吓一跳,不知道他怎么了,舍伍德·安德森一下子冲出办公室,在街道上奔跑,大街小巷拐弯抹角,最后跑到了河边,看着河水他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追求成功?为什么要追求金钱?他觉得一个答案都说不出来。后来他决定什么呢,他决定自己从温斯堡北上,向着芝加哥方向去行走,然后跟一些人交流,问别人怎么生活,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生活。他一路走走走,一年之后他才发现,原来搞了半天,自己不是一个企业家,自己是一个作家,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其实是喜欢听别人讲故事,然后自己还会再写故事。他后来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集,《温斯堡的人们》,我们中文把它翻译成《小城畸人》。他就发现这个世界上有个问题,就好多人在追求一个东西的时候,其实是个幻象,没有经过自己真正的理解的东西,换句话说他觉着人们都有病,都活得是个畸形的人。所以那么高的欲望,生活里面要去追求,其实没什么价值,没有活在自己生命的根本上,所以他里边写了16个短篇小说,写出了不同的人,共同点都是没有真正的价值。
  还有就是有职业、无事业,很多人一辈子养家糊口,就是有职业,但是不是事业呢?事业就是自己喜欢的事情,不知道。我觉得我看到的人里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人跟那个光是有职业的人是差别太大了,那种吃苦不怕,要有价值,做自己喜欢的事他就停不下来。你像我一个朋友,他原来干得好好的在电视台,后来忽然觉得整天这样做一些商业效益很高的东西,他觉得这个东西好像不是自己内心深处追求的那些东西,后来毅然辞了职,然后到处漫游,去干什么呢?去拍视频,去记录那些要消失的东西,跑到青海拍那个唱《格萨尔王》的老艺人,老头子了,年轻人都唱不出来了,因为《格萨尔王》你要唱的话,要六天六夜,都是几千万行的古老史诗,后继无人,要消失了,结果他把它记录下来了。然后又去记录各种山川,各种各样的民族,最后积攒了一万多小时的素材。他觉得吃了那么多苦,他特别的高兴,整个生命都投进去,特别没遗憾,他觉得这一生活过,真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过了自己喜欢的日子,他觉着这个太好了。所以这就是我们说一种既是职业又是事业,事业不论大小,一定是心里面非常热爱的。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今天很多人是身体流动,我刚才讲心是固化的,因为他追求的目标就那么单一,所以一路上过程没有吸收到一种多元的、多样的东西,所以计算的时候都是量化的,都是按金钱来计算的生活,所以在精神里边没有自己的活力,没有特质。你比如说有个英国人,苏格兰地区的,他写了两本《书店日记》,因为他办的那个二手书店,他就是喜欢做二手书店,然后二手书里面接触到大量的人,来卖二手书的有的是提着旧书来卖给他,然后再买二手书。而且他发现很多来买二手书的人,爱书的人他翻书特别小心,很珍惜。我在日本看那个二手书老板,他把那个二手书收拾得比新书还好,自己有工具,给它重新做了包装,那种心情的投入。所以这种流动过程中,一个人如果有这么一种心情,他的学习性就很好,吸收度就很好,一路经过不作废,所以他自己经过的事情、岁月都变成了生命里边的一种年轮,新的拓展,所以这样的人,人和人相遇的时候,他就非常有话说。

和年轻人如何创造自己的生活?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