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犁田(1/1)


  就这样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杂货店的生意好像还不错。
  转眼到了4月中旬,家里要准备种稻谷了。
  育苗是早就委托坤伯伯了的,因为我家大田的隔壁就有他家的一块大田,在他家育苗的时候就一起育了的。
  先把种子放在太阳底下晾晒,然后放在水中经过浸泡催芽。在气温能达到5-6摄氏度时,先在某块田中培育秧苗,此田往往会被称为秧田。
  在撒下稻种后,农人多半会在上上洒一层稻壳灰,上面用竹条支撑,覆盖薄膜。然后揭开薄膜,浇上一次透水,之后定期施肥保证营养。
  20天过后,这个没有限制,从秧苗素质和生产实际需要看,密播插小苗10~15厘米,稀播插大苗12~17厘米,太矮小容易被淹,太高容易倒。
  我家的水田只有两个地方,一是肖家沟,从老屋往上翻山,要走一个小时,全是上坡。二是核桃坪,只走5分钟,所以自然而然的现在就只准备种核桃坪这块了。
  这里有5块水田,小的三块,呈梯田型分布,大一点的有2块,最大的那块有2亩地。大概加起来能打20挑谷子,一家人一年的吃是足够了.
  父亲在这个周末的时间带上我和二姐,大姐在家做作业,她明年就要读初中了,母亲就在家看店。
  到了老红椿,父亲扶起犁铧,牵好牛,背上背篓,径直往核桃坪走去。
  初春天气,没有阳光的时候还会从冻透了一冬天的土地里透出丝丝寒气,走在外面还完全没有春风拂面的舒服惬意。
  但看着柳条上小小的芽孢,某一根枝丫上偷偷顶出来的一两片小嫩叶,和有些稀落却娇黄鲜嫩的迎春花,终于走出肃寥寒冬的人,忍不住心生欢喜.
  那时没有机器耕种,都是用黄牛或水牛拉犁翻田,牛也是自己家养的,是一头黑水牛。
  水牛约莫4岁,头体长3米,尾长1米,肩高1.8米,重800公斤。雄性略大。
  水牛体格粗壮,被毛稀疏,多为灰黑色;角粗大而扁,并向后方弯曲;皮厚、汗腺极不发达,热时需要浸水散热,所以得名水牛。
  蹄大,质地坚实,耐浸泡,膝关节和球节运动灵活,耳廓较短小,头额部狭长,背中线毛被前向,背部向后下方倾斜,角较细长。
  父亲来到田边,脱下解放鞋,挽起高高的裤腿,架起犁铧,挥着牛鞭赶牛犁田。
  天还是有点冷,水温更是透骨。
  犁田的作用是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耙田是用耙进行的一种表土耕作档困,通常在犁耕后、播种前或早春保墒时进行,有疏松土壤、保蓄水分、提高土温等作用。
  犁田用的工具是犁,犁是一种耕地的农具,由在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构成,主要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
  他走后面,牛走先,先用犁把田翻一遍,翻完之后等水把田灌满,新翻出来的田泥在水里浸泡变软了。
  父亲跟在耕牛身后,而我则跟在父亲身后,父亲赶着耕牛在前面一声声的嗬!嗬!嗬!我也学着父亲的赶牛声,嗬,嗬,嗬……父亲赶着牛,田坎上我赶着父亲,二姐赶着我。
  耙田意思是用牛,挂上犁具把田地的土壤进行疏松,用耙碎土平地。耙田用的工具是耙,耙是归拢或散开谷物、柴草或平整土地用的一种农具,柄长,装有木、竹或铁制的齿。
  耙田后,又要提田坎。用犁耙勾住田里的稀泥往田坎上提,这是为了防止漏水。田坎经过大半年,一是怕夏天干了开裂,二是怕黄鳝钻洞。
  我就跟二姐后面玩。突然发现一只大泥鳅从被翻泥块中蹦出来,我本能的想去赶紧抓起来,然后放到隔壁田块去,大概每隔一两米就会有一只泥鳅跑出来。
  由于田的泥块那时还是比较干的,抓起泥鳅还是很方便的,二姐看我跑来跑去,怕牛踩到我,大声让我不要捉泥鳅了,很危险。但小孩那里会听话呢,继续抓,再说如果不及时抓的话,马上又会被后翻过来泥块盖掉,很可惜的。
  最后犁到路梗时还翻出来一只大概有三四两的大黄鳝。
  中午的时候,坎上奶奶过路看见我们,她也是70多岁,穿着和我亲奶奶一样,非要喊我们两姐弟去她家玩,还说有糖吃。我和二姐就跑了去。
  奶奶从屋里摸出一小块红糖,给了我们一人一半,说到:“尾巴根,是你来了奶奶才把这糖拿出来,老九找我要都没有给。”
  她口中的老九是我们的九叔,16,7岁的年纪。九叔没有在家,奶奶说周末去干湿洞他姐姐家去耍去了,他的三姐嫁到了干湿洞。
  爷爷前两年走了,她家生了8个女儿,一直想生儿子,最后一个终于如愿了。可能是父亲平时对他们也比较好的缘故,所以每次她遇见我总要给我点什么东西吃。
  不知道为什么,农村地区一般后走的都是奶奶,先走的都是爷爷。也可能是在农村男人更劳累一些,也有可能是抽毛草烟抽的。
  第一天没有犁完,我们就在老红椿睡下了,第二天,父亲估计一天犁不完,就喊了坤伯伯帮忙。他只有周末有时间,眼看秧苗隔几天就可以移栽了,所以他很急。
  今天很顺利,到4点多的时候就已经犁完了,父亲和坤伯伯打着光脚,牵着牛,扛起犁铧就往回走,我拉着二姐的衣服跟在后面。
  下午就在坤伯伯家吃饭,他们家6口人,有海棠哥,海生哥,海余哥还有春芳姐。海生哥可能是有从娘胎里带来的病,一直咳个不停。兴容伯娘做了很多好吃的。
  吃完后,我们就下了鹅池街上,到后半段的时候,天已经黑了,父亲打开手电筒,让我和二姐走在前面。

和80年代的前半生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