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章插秧(1/2)


  插秧歌
  宋代: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过了三四天,坤伯伯带信来,说秧苗长得差不多了,可以栽了,他家的秧苗要栽3天,让我们安排时间,通知他,他家好来帮忙,他也好通知周围得空的亲戚朋友来帮忙。
  父母商量了一下,决定在22号开始栽,当然,父亲还是要上课,帮不了忙的,25号又要赶场,杂货店只有请外婆来帮忙看着了。
  所以,21号的晚上母亲就带我回到了老红椿,在坤伯伯家吃的晚饭。吃饭后母亲就把菜洗好,腊肉从炕上取下,洗干净,还从杂货店带了5斤白酒和两条小南海烟。
  老红椿山多田少,以稻米为主粮。所以村人眼里,种好水稻,乃是头等农事。在生产队里时,做秧田、撒谷种等属于特殊农活,主要由老农担当;耕田,无论是以往的牛耕,还是后来由拖拉机耕,也都是专人负责。唯有插秧,不仅是全体社员齐上,而且也是一众年轻人较量本事的地方。
  插秧在农民看来是最幸福的时候,不过有时也很痛苦,因为每年的夏天,真正风调雨顺的年份很少,不是旱就是涝,也有很多时候是眼睁睁地看着快到手的粮食干死,或者是眼睁睁地看着快到手的粮食被水泡着在田里发芽。
  帮忙的人有坤伯伯,伯娘,海棠哥和嫂嫂,大伯,大伯娘,沟对面的海刚哥,海丰哥,前伯伯,仁伯伯,择二伯伯和伯娘,真伯伯和伯娘,会民哥和嫂嫂,还有内三沟的江伯伯和伯娘。
  他们首先从育苗水田里把秧苗拔出来,然后捆成小捆,再挑到要插入的水田边,将那一小捆一小捆的秧苗均匀地抛入水田。
  海棠哥和海丰哥先去布“田线”。这田线两头用尺半长、一头尖之短棍,中间缠上几十米长的棕绳,后来则用尼龙做的田线,绕成棒槌形。在田塍一头插一棍,展线至对面,再插另一棍,可布成一线。通常每隔一米一左右,布另一线。生产队时,通常是七八人为一组,故布七八根线。不规整的田亩,则取弯为直,留余角另补。
  布线完毕,就开始抛掷秧把,按一定距离抛掷,要求恰好够种,所以也很考较眼力。抛完秧把,众人才开始落田插秧。
  现在真正的插秧才开始了,他们一个个弯着腰,卷着裤腿站在刚能淹没小腿肚的水田里。水田的底层是翻了两到三遍的土,插秧时水田里有大概10cm深的水。
  有的人还带上了“秧凳子”,这个农具看上去很像马鞍,因此也叫“秧马”,与平常的凳子不同是,“秧马”下面一块板子,板子两头还微微翘起,很像冲浪的滑板。老人正是坐在这个“秧马”上面,才能在水田里纵横驰骋,想去哪里拔秧就滑到哪里,丝毫不担心陷进泥水里去。

和80年代的前半生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