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奶奶的葬礼(1/1)


  农历6月22,我刚放学,就从母亲嘴里听见了一个噩耗,奶奶昨天半夜12点走了。父亲昨天晚上就回了老红椿,母亲是在等我和二姐,马上就回去。
  当我们到老家的时候,亲戚朋友都到了。院坝外扬起了高高的幡。我跟着母亲进去看奶奶最后一眼。
  她穿着新衣服,安静的躺在给她重新准备的小床上,脸上搭着草纸。奶奶的生命之钟终于停摆。那曾经稳健有力的心跳,如今也如秋叶般脆弱。他的面容,那曾经充满智慧与慈爱的面容,如今也如同一幅历尽沧桑的水墨画,深深浅浅的痕迹都记录着他的岁月。
  她的眼睛,那双曾经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眼睛,如今已经失去了生气。她的嘴角,那曾经挂着慈祥微笑的嘴角,如今也已经平静得如同水面。她的手,那曾经温暖而坚实的手,如今也已经变得冰冷而柔软。
  周围的气氛变得凝重而庄重,仿佛连空气都停止了流动。家人们围在他的床边,默默地注视着他,心中充满了敬意与怀念。他们的脸上,有泪水滑落的痕迹,也有微笑绽放的瞬间。
  她的身体静静地躺在床上,像是一座沉睡的山峰,安静而威严。她的灵魂仿佛已经离开了这个身体,飘向了那个未知的世界。他的呼吸越来越微弱,直到最后完全消失。
  床钱一个瓷盆,里面还有没有烧完的草纸,旁边点着烛。我们这里的风俗,老人断气时,由儿子跪在地上烧落气纸钱。母亲对我说:“老幺,你给奶奶烧点纸钱吧。她老人家平时是最疼你的。”我依言做了。
  其实我们小孩子对死亡的理解并不深刻,只是以后再见不到奶奶了。但他们在这样的气氛中感受到了严肃和庄重。安静地站在一旁,用懵懂的眼睛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他们的表情是悲伤的,但同时也是对生活和死亡的一种敬畏。
  大伯和父亲请来了杨先生,圆脸的杨先生翻着他们祖师爷留下的泛黄的书,合着奶奶的生辰八字,半晌后,把出殡的日子定在6月29早上8点,6月23晚11点入棺6月24先生进场开锣。
  大伯把用白纸包的“包包”递给了杨先生,还给了一包烟。
  定好日子,就要开始准备工作了,首先就是要布置灵堂。还好大伯本来就会这些手艺,海生哥也在跟着他学。
  先在二楼的楼沿下挂上“杨昌玉老嬬人千古”用毛笔书写的七个一尺见方的大字。
  砍了许多竹子。破开劈成2厘米宽的小条。又用竹条把一楼装饰成5个门洞,堂屋为主门洞,大一些,其他四间为小门洞。门洞以外部分用白纸贴上。
  堂屋板壁外贴上先生写的符文。
  接下来就是准备“灵屋”的材料了。熬了一锅洋芋泥,当作浆糊,
  用竹条和白纸扎了一栋“五柱三间”的房屋,高五层,像古代皇宫的样式;扎上一匹纸马,刀枪剑戟。
  二伯也回来了,进门就在奶奶面前痛哭,还是大伯娘去扶起来的。
  当天晚上,我早早的就去睡了,我天一亮就要和母亲,二姐要下去上学。哪些大人们是通宵没有睡的。
  23的晚上11点。入棺开始殓,棺底垫一层火灰。奶奶有81就在灰上用茶杯印81圆圈,然后铺上垫单,将奶奶放进棺材里。四周用草纸填塞,盖上寿被,取下盖面纸,大伯,大伯娘,二伯,二伯娘,父亲,母亲,还是坤伯伯这些奶奶的直男侄女和其他亲戚瞻仰遗容。然后闭棺。
  24,早上,先生来了。就开始做“道场。也叫”绕棺,又叫“打绕棺”,或名“穿花”。
  一般由五或七人,至少三人,成奇数跳唱,由道士领头,其他人跟后,围绕棺木边唱边绕行。唱词内容广泛,可唱亡灵人生平,可唱神语传说,曲调多变,伴之以鼓、锣、镲、钹等打击乐,气氛和悦热闹,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颇与古代“绕尸而歌”的传统相契合。
  孝子举着幡,跟着先生做所有的动作。
  到了28的下午,凡亲族乡邻,俱来吊丧,至夜不去。道士作道场,于柩旁击鼓,又叫“做好事”。配合舞蹈,领唱神活传说,曲调多变,伴之以鼓、锣、钹、打击乐。
  29早上6点多,天空阴沉,云层厚重,一如人们的心情。在这个肃穆的时刻,人们沉默着,静静地等待着葬礼的开始。人群的氛围显得庄重而肃穆。整个场地被一种沉寂的气氛所笼罩,只有偶尔传来的哭泣声和低沉的交谈声打破这份宁静。
  在场的人群中,有土家族的长者,他们身穿传统的土家族服饰,脸上带着严肃而沉重的表情。他们的眼神充满了哀伤,但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命运的接受。有年轻的女子,她们的哭泣声让人感到无尽的悲伤和无尽的怀念。她们的泪水如同断了线的珠子,滑落在她们的脸颊上,映照出对逝者的深深怀念。
  整个葬礼现场的气氛是沉重的,但同时也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亡的接受。人们在悲伤中怀念逝者,同时也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这就是土家族的葬礼,一个充满哀思和敬仰的仪式。
  棺木被缓缓地抬起来,走向墓地。人们跟在棺木后面,缓缓地走着,他们的步伐沉重而艰难。有人走得摇摇晃晃,有人紧紧地抓住手,有人低着头默默哭泣。
  最后,棺木被安放在墓地里,人们围着墓碑默默祈祷。那一刻,整个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下来,只有风在耳边吹过,带来逝者最后的告别。
  葬礼结束了,人们慢慢地离开了墓地。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哀伤和怀念,但是也表现出了坚强和勇气。他们知道,这是生命的必经之路,也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

和80年代的前半生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