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初尝苦难(1/1)


  普信的母亲选择从事的种养殖业绝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种养殖,所谓的种植不过是从亲戚家租来2亩地,种点当季农作物,所谓的养殖也不过是在自己家院子里养上一头猪、20只鸡、10只兔子而已。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选择,因为自己既没有地,也没有车,更没有劳动力,所有的活动都要仰仗农村亲戚的帮助:首先需要亲戚们提供一块地,到了种地的时候,需要大家帮助耕地、播种、浇水、施肥,中间还需要除虫、除草,好不容易秋收了,一堆一堆的农作物怎么收回去、放到哪都是问题。用经济学的术语概括就是:既没有资源禀赋,也没有规模优势。况且当时从事农业生产很难挣到大钱,也就是选错了赛道。普信父亲也好不到哪去,他从事的装修行业也是“单打独斗”模式,干的都是一些零活,比如谁家墙皮要刮白了,谁家要吊PVC房顶了,谁家窗户需要换玻璃了之类的活计。不难想象,这样的选择带来的直接后果必然是家庭收入水平一落千丈,人还更忙更累了。人,最可怕的不是走错了路,而是只知道低头走路,却从不抬头看路。普信的父母好像看不到外面的改革开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做生意的人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而自己的日子却越过越难了。他们也从来不讨论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干,就像被蒙住双眼不停拉磨的驴一样。不是时代抛弃了他们,是他们抛弃了时代。
  普信还是那个普信,只不过长得更大了。再也没有吃不完的小零食,也没有漂亮的小裙子穿了。有失必有得,再苦不能苦孩子,虽然没有零食了,但是普信还有吃不完的柴鸡蛋和柴猪肉、柴鸡肉、柴兔肉。那个时候的饭是普信一家最为怀念的,不论怎么做,它就是好吃!普信还收获了新的“小伙伴”,院子里的猪、鸡、兔都是她的玩伴兼兄弟姐妹,她会故意跺脚或发出怪叫,吓唬它们,看着它们疯狂地慌不择路地逃跑而哈哈大笑,也会亲自去野外打野菜来为她的宠物们提供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还会给它们当知心姐姐,和它们聊天讲故事,现在看来,这孩子准是有了什么心理疾病,那又能怪谁呢,还不是独生子女闹的。冬天宰杀动物的时候,普信哭的稀里哗啦,恳求父母不要杀了它们,父母虽然不是铁石心肠,也会不舍,但为了生活没有办法,总不能一直养着这些动物为它们养老送终吧!
  稀里糊涂地上完了小学,普信要上初中了。此时的她,在同龄人当中,从各方面来看都是“垫底”的,外表:永远穿着不知道是哪个亲戚替换下来的过时衣服,脚上穿着母亲亲手做的“家做布鞋”,汽车轮胎底+黑红蓝绿各等各色粗布面料,身材倒是不怎么胖了,但还是黑黑的,梳着短发,没有了小时候的那一丢丢可爱劲,反而看起来愣头愣脑的。家庭条件:不用说了,父母既没有稳定的体制内工作,也没有稳定的现金流,家族中也没有一个可以指路的人,一切都要靠自己误打误撞。学业:普信还是不知道做作业,成绩必然好不到哪去,最头疼的就是英语了,完全没办法下手,她曾经因为把自我介绍“Mynameis...”说成了“焖大米”而被全班群嘲。更为讽刺的是,父母还是一直以为她学习很好,还是逢人就夸。对普信来讲,这些都不算什么,因为她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当时,香港古惑仔影视在小县城流行,青少年学着古惑仔的样子,成群结队,在大街上晃悠,所谓的古惑仔,就是小混混。但对于当时的小孩子来说,古惑仔是多么酷的存在呀,普信也暗下决心,自己也要成为一名古惑仔,最多念到初中毕业,就要辍学去当古惑仔了!真是可悲又可笑!她在初中很快就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始是周末的时候,去公园一起晃悠,后来发展到一起逃课,宁愿像农村大爷们一样蹲在墙根晒太阳,也不想回到教室听老师叽叽歪歪。

和普信的故事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