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拼了(1/4)


  人生看似有很多选择,其实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下,人几乎是没有什么选择的。比如此时的普信,已经承受了无知的代价,虽然上了高中,但自己只是“借读”身份、只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自费生。就算不考虑别人怎么想,自己那点可怜的基础,怎么应对高中的学业?其实学习是一个很注重积累的东西,基础非常重要,因为它有一个知识的逻辑在里面,所有的知识点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能直接跳初过中上高中考上大学的,那就是相当于“跳出五行外、不在轮回中”的神人。普信并不是神人,她的智商智能算是中等偏上水平。高中的课程对于那些初中的“好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难度直接上了好几个数量级不说,内容还增加了好多,思维方式也和初中有所不同。普信同学头一回很努力地认真听讲了,但是她好像是听懂了,又没有听懂,一到做题就无从下手。一个简单的数学符号f(x)表示某种映射关系的概念,就把普信干蒙了,她怎么看f(x)怎么不顺眼,怎么想都想不明白,什么是映射关系。更别说物理里面的加速度、这个定律那个定律了。化学,尤其是有机化学里面那些奇怪的符号也让她晕头转向。但她不想缴械投降,因为她知道自己没有路可走了,只能靠学习这条路孤注一掷了,她决定要拼一把了,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多的是出于对母亲的爱,她要让母亲真正的以自己为荣,让她不再吃那么多的苦。我想,这是绝大部分“小镇做题家”努力做题的初衷吧:靠学习改变现状,然后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那一年,普信也加入了“小镇做题家”的大军,也是从那一年,普信似乎懂事了。
  任何事情都不能简单的用好与不好来评价。懂事这件事也不例外。懂事有懂事的代价,不懂事有不懂事的快乐。对普信而言,懂事的代价就是快乐,或许还有健康。那个时候,没有网络课程,也没有课后辅导班,老师的水平也都差不多,也就是说学生们能得到的场外支持基本上是一样的。大家拉开成绩的方法只有两个:一是靠耗时长,二是拼悟性。但是悟性这个东西,老天是公平的,除了个别天赋异禀的老天追着给饭吃的选手外,大部分人的智力水平其实是没有太显著差距的。有一定阅历的人一定能体会“大家都不傻”这句话实在是经验之谈。回到学习这个话题上,既然大家智力差不多,要想学习好,到最后还是得拼谁学习时间长、谁睡得更晚。都说现在的孩子卷,仔细想想,人只要想参与某项竞争,就不得不卷,什么时候都卷。当时学生们尤其是好学生见面互相问候的第一句话不是:“早上好”!而是:“你昨天几点睡的”?仿佛自己睡得比别人就是就落后了,就是低人一等了。当时的学生们很少有不熬到零点以后才睡觉的,用“苦学”来形容他们一点也不为过。普信和她的母亲一样,选择了一条自己并不擅长的赛道,这也是她以后经常会有的操作。既然自己基础差,智力也没高出天际,普信能想到的也只有勤学苦练了。这回普信把时间利用到了极致,早上五点准时起床,起床的第一时间既不梳头也不洗脸,而是先背英语和古文,或者做习题,因为她认为先干杂事会分散她宝贵的注意力。差不多学了一个多小时了,肚子也有点饿了,脑子也有点累了,她才开始洗漱、吃早点。她的早点也很简单,她会用一个经常顺着热气漏电的电锅煮一包散装方便面再加两个自产柴鸡蛋,因为这样的早点又快捷又舒服。然后简单收拾一下,她就骑着她家里唯一的自行车——就是前文提到的父亲经常用来驮工具的二八横梁自行车去学校了。这是一辆有历史年代感的自行车,是一个本该到了退休年龄却不能退休的自行车,普信最怕的就是它罢工了,它一罢工,普信就得推着它走或者花费时间去修理它。到学校后,上午的时间自然是被一节课接着一节课给占满了,但是课间休息时间普信也不能放过,她经常跑到办公室追着老师问那些她难以理解的弱智问题。当时老师的内心可能也是崩溃的,讲了这么长时间的课,嗓子都快冒烟了,刚想到办公室休息一下喝口水,后面又追来一个问问题的学生!老师也是人,但老师的确是伟大的,只要普信去办公室问问题,几乎每个老师都会给与耐心的解答,向老师们致敬!中午放学后,普信继续骑着她的二八横梁自行车回家吃饭,然后雷打不动地午休半小时,因为她不止一次地体会了“中午不睡、下午崩溃”的感觉了。下午上完课会有一个晚自习,晚自习之后还有一个夜自习。晚自习和夜自习之间的时间间隔大概是2个小时,这是多么宝贵的2个小时!与其每天在路上浪费2个小时,不如利用它来学习知识,但是去哪学呢?要知道中间这2个小时学校是要静校的,是要有门卫大爷巡逻的,是不允许个别学生独自留在教室的。普信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条至理名言。她偷偷带了蜡烛和打火机,在大家都离开教室以后,钻到了讲桌下面,坐在讲台上,把书本放在了双腿上,再点亮蜡烛,刻苦学习!要说用“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来形容一个人努力学习的场景,“钻讲桌”也该在江湖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虽然这个行为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消防安全隐患。

和普信的故事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