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多交益友、不交损友(1/4)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外拼搏的我们或多或少的都有一点朋友。
  而朋友也是我们人生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我们的一生中占了很大的分量,陪伴我们成长,陪伴我们走过风风雨雨。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交朋友最重要的不是数量的多寡,而是在于交的朋友是益友还是损友。
  因为每一个人,都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以影响,从而导致迷失自我。
  当你交了一个益友时,就好比找了一个品德高尚的老师,在你迷茫时,给你指点迷津,在你有错时,帮你改变缺点,助你成长。
  当你交了一个的损友时,就好比找了一个私德败坏的小人,他只能带你装逼带你浪,带你玩乐带你嗨,最后带你去流浪。
  俗话“好的学不会,坏的不用学”,一个人想学好也许不容易,但是学坏只需要一瞬间就行。
  我们周围的环境和风气对我们的行为的影响,比大多数人想象中要强大得多,它甚至超过过性格对我们的影响。
  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书院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跟着学习。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最后孟子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因为周围的环境对孟子影响太大,影响孟子的成长,为了孟子的将来,才有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故事中周围环境和风气对孟子的行为影响特别大,在墓地旁边时,孟子跟着别人学习办丧事;在靠近屠宰的地方时,孟子跟着别人学习屠宰猪羊;在学院附近时,孟子跟人学习行礼跪拜。
  同样一个人,因为周围环境和风气不一样,而导致有了不同的行为,充分的说明了周围的环境和风气对人的影响至深。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所谓的益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指的分别是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和见多识广的朋友。
  而所谓的损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指的分别是谄媚逢迎的朋友,笑里藏刀的朋友、和花言巧语的朋友。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

和希望在明日的明日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