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科举立,曹操心乱(3/4)


  那也就意味着,如果某个寒门士子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乡试,哪怕家中一贫如洗,也不用为县试的来回路费担心。
  县试的距离不太远,或许花不了多少路费,但以后的郡试、州试以及会试,很多地方的士子都会长途跋涉,花销必然不小,对于那些家贫的士子而言,就是无比沉重的负担。
  若成绩优异,有了地方能够提供盘缠,就能保证人才不被埋没。
  一般情况下,地方对于成绩优异的士子,也愿意出钱资助,对方未来若是飞黄腾达,对于家乡而言也是好事。
  除此之外,科举又分文举与武举。
  文举又分很多种类,大致包括经学、诗赋、算学、法学、明阴阳灾异学等等。
  其中明阴阳灾异学,包含天文、地理、占卜等等杂学。
  这些种类的学科,其实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有设立,到了汉安帝时期,南阳左雄更是提出了改议举制。
  为了保证地方官员举荐之人有真才实学,左雄向朝廷建议,对于地方所举荐的孝廉要进行考核,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以判断他们是否真的有才学。
  如考试未通过,则取消孝廉名额,并且还要追究举荐的官员。
  左雄此举,极大扫除了察举制的弊端,至少保证了被举荐者不会是那种庸才,这才导致大汉哪怕到了王朝末年,始终人才辈出,无比强盛。
  因此,当科举文举内容公布以后,在楚国境内并未引起太大的波澜。
  至少在汉武帝时期,这些考试的内容,都是朝廷要求被举孝廉者必备的素养,孝廉可以不是全才,起码在某方面能够担当大任。
  那些有资格被举孝廉的世家子弟,在考科举的时候,至少也比寒门士子更有优势。
  当然,文举的具体考试非常繁杂,其中所囊括的内容,在各地大儒以及朝廷高官的讨论下,也在不断完善。
  科举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选拔能够真正对朝廷有用之人。
  至于武举,大致分为三种。
  其一,考兵法策论,地理历史,练兵用人,此类科考成绩优异者,都会被着重培养,以后拜将的机会比较大。
  其二,考个人武艺,骑术、箭术,此类科考成绩优异者,大多会充实到基层担任军官,战时负责冲锋陷阵。
  其三,考与军械有关的知识,能够制造常用的战争器械,此类成绩优异者会充实到军队的后勤研究所以及军队之中,专注研发、制造各种各样的战争器械。
  最开始的科举考试,并不能十分完善。
  不过周琦也吸取了后世的科举经验,从一开始就要求试卷隐藏考生姓名,免得出现徇私舞弊之事。
  从乡试到会试,乃是全国范围的人才选拔,到了殿试,却是由周琦以及朝中文武,亲自考核这些能够走到最后的士子。
  可以想象,如果不出意外,这些能够从无数学子中杀出来之人,未来必然会得到重用,前途不可限量。
  科举制经过议定以后,周琦就下诏废除原有的察举制,由朝廷召集各类学科的优秀人才,编撰科考书籍,批量印刷以后分发到各郡县。

和汉末:家祖乡啬夫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