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那山旮旯 1(3/3)


  后来部队被打散了,黄龙朝归心似箭,就一路乞讨,大路不敢走,就专挑偏僻的地方行走,翻山越岭,足足走了半个多月。回到家时,蓬头垢面,把全家人都吓了一跳。
  回家没两年,乡里又来家里又来要抓壮丁,他又自告奋勇去了。去了没多久,又跑回了家。
  黄龙朝想着让父母过得更好,回村后并没有努力怎么做农活,而是学手艺,而且不只是学了一样。
  黄毛江四面是山,家里住的老房子是一座三柱五挂的木屋,已经年数很久,长年累月的烟熏火燎,加上风蚀雨浸,早已成了黑色。柱子和木板失去了光泽,表面已不再平整,露出杉木的年轮痕迹。
  一间用来做伙食,三间用来住人,已经不够成长起来的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居住,他们得娶亲成家。屋后是陡峭的山坡,山坡上有一些硕大的古树,顽强地生长在乱石峭壁上。屋前仍然是山坡,坡下是村里的仓库,两边是菜地。再往远一点的地方看是重重群山,隔着几条山脉,就是朱家岭了。
  地理位置的局限,村里已经没有地方再可以修建房屋了。爷爷让大儿子和三儿子将来搬到对面的朱家岭去,在那里找个略微平缓的地方开出宅基地来。
  黄龙朝跟当地最有名的木匠“九师傅”学建木房。这个只读过三个月私塾的人,天资聪颖,做起事来比较认真,深得师傅真传。不到两年就可以在师傅的指导下,单独建木房了。
  学会木匠活后,黄龙朝就请师傅到家里,一起修建了一座比较大的“五柱六挂”的横屋。因为宅基地不够,就用了吊脚楼的结构,让木房的一半悬空着。那时候,像这种建房的大事,乡亲们都会来帮忙,一起到山上去砍伐符合建房的木材,树干要直,直径要大。
  木材砍伐后,剥掉杉树皮,经过一段时间让它晒干,再抬回家,再按大小和材质的优劣,规划用途。除了栋梁之材、柱子、挂柱之外,做板材的就需要拉锯锯开。那时候,既没电力,更没发达的工具。就凭一张铁锯片,用一个曰状的模型把锯片固定好,再把需要锯成木板的树架在木马上,两个人用力来回的扯拉锯片,让锯片一点一点地在木材上锯成一条缝。当这条缝隙到另一头的时候,就算锯出一块木板。
  操作过程中,还要看这根木材要锯多少块板,先用墨斗弹好线,再看先锯哪个位置。技术不好的,锯的缝隙会走偏,就会浪费材料。
  从原木到建房材料,再到板材到房屋结构,需要经过多道工序,而且需要精细、精密度。木匠就凭一套简陋的工具,比如不可或缺的墨斗、直尺、斧子、锯子、凿子、刨子、木钻等,凭着对整个房屋每个结构、每个细节的把握,才能备好所有的材料。
  建木房不像现在建房子,要挖地基、有水泥混凝土什么的。用锄头把地整平,再用夯桩夯实地基,在每根柱子的下端,预先埋好垫脚石,把拼接好的屋架立起来放在垫脚石上,再串上横栏,基本上就搭起了木房的架构。
  过去是没有钢材铁钉的,整栋房屋不会有任何金属的东西,连钉子都是用木块或竹钉。这就要求木匠的水平相当高超,每一个孔的位置、孔的大小,和每一根柱子、板材以及对接的地方,都要精确。只有这样,最后起屋的时候,木房立起来才稳固。
  黄龙朝建好自家这座木房,一下子就在当地出名了。后来黄清朝和其他兄弟建房,也没少让他出力。

和那山,那事,那些人差不多的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