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5/5)


  母亲并不保守,那时王绵已经十八周岁了,谈男朋友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她没想要阻拦,但她还是要帮女儿把把关。于是她抽空去趟小姑子的家了解刘力琪的情况。
  王绵这家包括王绵本人对刘力琪的家庭情况了解很有限,只知道他父母都是个小学老师,兄弟姐妹连同他共有五人,上面还有爷爷奶奶,连同父母九口人,也是个大家庭。
  在农民的眼里,判断一个知识青年家庭好坏的标准很简单,就是看他们家里是否会邮寄东西来,要是家里会隔三差五寄些吃穿的物品来,这说明这个知青家境不错;要是还有人亲自来特别是骑着自行车或搭个汽车来看他,那家里的情况就很不一般了;要是没人来看,也很少有包裹邮寄来的,这个知青的家庭就是很普通了。
  而刘力琪恰恰属于后一种情况。
  这种情况让王绵的母亲王荣荣很满意。在她的心里,对方家境穷点正好与自己的家庭相配,与富裕人家攀亲家,这是当地农家所不愿意的,富人瞧不起穷亲戚,这是当地的共识,尤其是女方家长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女儿给了人家了,人家不感谢也就罢了,还要遭人家白眼,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事。
  但是王荣荣听王绵介绍说刘力琪非常爱好读书的事,她心里就有些疑惑了。而王绵没有看懂母亲的心思,还以为她是喜欢刘力琪的勤奋好学呢,于是就讲了几个例子:
  “刘力琪可爱读书了,衣兜里总揣着书、笔记本,一歇息他就从兜里拿出书本,找个安静地方读书或者背记本本上的记的文章。
  “听同他住在一起的知青讲,刘力琪每天都是早早就起床了,先是在晒谷坪上练拳脚,然后就去读书,有时都忘了吃早饭了,一听出工哨响,放下书就去干活。晚上读书都读到深更半夜了。”
  王绵还想说下去,但母亲说话了,“这孩子不好好种田种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天天这么读书,思想能变好吗?”王荣荣若有所思地叹了口气说,“他这么用功读书,我们家王绵那个傻姑娘文化程度不高,哪配得上他呀!我看这门亲事不能成,就是成了以后也没有好结局。”
  王绵觉得王荣荣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在她的记忆中只听说过在有钱人家里受气的,没有听说过在有文化人家受气的。再说了,有文化没文化最后都不是一样种田吗?
  王荣荣摇摇头说,“不一样。男人读了点书,心气就高了,想法就多了,做人做事就不踏实了。在农村就踏踏实实地种田种地,有空就在房前屋后多种菜栽树,养鱼养猪,有吃有喝,多好哇。”
  后来,王荣荣看到刘力琪瘦骨嶙峋,弱不禁风的样子心里就更加不高兴了,一有机会,她就开导王绵早早与刘力琪断绝往来,另找一个实在人家嫁了算了,可不能干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事。
  刘力琪也遇到一些阻力。这阻力主要来自同伴知青。几个伙伴都以为王绵是农村户口,刘力琪要是和她结婚了,只能一辈子当农民了,就得永远留在这穷乡僻壤了。
  这种劝阻也是完全有道理的,也完全是出自真挚的好心好意。刘力琪并非完全不顾及这些,而是他的家庭让他放弃这种想法。因为家庭条件差,刘力琪从心底不愿意回家,他心甘情愿在下岭村当一辈子农民。
  但是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刘力琪参加了高考并考上大学,这才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从一个穷知青到大学生,又变成干部,最后做到市里的领导干部。他的经历也印证了势比人强的道理。

和日月如诗差不多的小说推荐